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将于2025年1月2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展出央美百年来中国画临摹教学的临摹作品、课徒稿及临创转化创作共300余件,旨在挖掘“传移模写”古法在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中的学理价值与时代新意,并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认知体系的深厚内涵与积极意义。

展览集中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对百年临摹教学展开历时性的多维度梳理与研究,以推进教学、科研、创作的深层次发展,挖掘“三位一体”教学方式的学理特征与思想内涵,从中国画的本体根源上研究传统视觉图像、程式语言与笔墨理法在当下的纯正性、启示性与开放性。

展览分为“典范”“遗产”“精研”“变化”四个单元,各展览版块之间相互关联,组成了系统性的中国画临摹教学体系。

前 言

传承经典·继往开来

——新时代中国画教学的责任与使命

上个世纪初以来,传统中国画教学模式的发展与探索一直都是国内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研究的重点。时至今日,这套以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教学方法为基础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依然充满活力,在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中承担起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并持续探寻中国画教学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传承经典是中国画专业化、学院化教学的历史责任。中国画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传承。在20世纪50年代,叶浅予先生曾指出一个科学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由临摹到写生”、“由基本练习到创作”的序列性环节。1959年,在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与郭味蕖等先生的共同努力下,明确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在方法上将临摹、写生与创作有机结合,从原则上使传统、生活与创作相统一。在该模式下,临摹被赋予了古为今用的价值观,从而使传统中国画在时代精神思潮中获得新的诠释、传承与发展。

继往开来是中国画教学体系更新优化的时代使命。中国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色的同时,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形式,是中国画学科教学体系发展的重要问题。临摹教学不仅是挖掘耕耘的过程,更是一种植根于传统而服务于创作的文脉源泉。在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语境下,不仅要积极探寻中国画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也鼓励与促进中国画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探讨与理论研究,在保持中国画学科专业性与纯正性的同时,建设更具开放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创作生态。

学院历届教师对历代经典绘画临摹教程的教学探索与系统建构,塑造了百年中国画学科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树立了学科建设发展和教学路径设计的基本理念。“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所展示的央美老一辈艺术工作者与在校师生的临摹作品、课徒示范及临创转化创作,呈现出较为系统完备的教学规划和学科建制,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画学科上绍古法、下启新制的责任担当和文化使命。展览作品通过对经典、遗产、精研、变化四大版块的生动展示,激活传统绘画程式语言在当下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对探索当前中国画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话语体系建构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在百年传承下依然保持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与代代相传的学院学脉密不可分。希望学院在宏大的时代课题中,完善“专精”与“广博”相结合的育人格局,坚守新时代新艺术的责任与使命,不忘初心,勇猛精进,以山川浑厚之笔墨,写草木华滋之篇章,迈向“为中国画”的崇高艺术之旅的新征程。

林 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思古之情,求新之念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在《论传统》一书谈到传统的意义,说:“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某种连续性与目的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秩序和意义。”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一直是在挤压中生存。在当下文化多样化的世界里,当我们讨论中国画乃至宏观把握中国整体艺术的问题时,不仅面对“新”与“旧”的问题,还有如何通过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挖掘与再认识,将它的自律性和外部拓展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统一。

作为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不仅是学院教学中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始阶段,更是艺术家在艺术里学习认知的终身功课,是程式、造化、心源不断流变的动态过程。王铎在他的晚年,还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五十年矻矻不辍,深耕传统,何以如此?我想大概是通过临摹不断地体悟品格趣味之精微,时时警觉风格化中的习气。可见临摹除了流布递传、摹写技巧之外,还是精神内化的津梁。

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之中,多元文化和艺术形式相互交融与碰撞,更要深入自身传统语言的研究与把握,才能在文化多样性中保持独特性和识别度,因此中国画的语言方式、笔墨理法的研究、基础性的训练尤为重要。此次展览从北平艺专一直到当下央美的临摹教学,以“经典”、“遗产”、“精研”、“变化”四个板块对中央美院百年中国画作一次梳理,讨论当今传移模写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展览的每一个板块都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对经典的认知和阐释,见证不同时代摄取古法的细微差异。

代与代之间的艺术存在传承,也存在竞争,代与代之间的风尚摇摆,往复循环,这是风格史中常例。这种有趣的学术风景常见于绘画史和音乐史中,就像北宋末年的李公麟、王诜、米芾、徽宗等人奉行带有道统的复古思潮;元初钱选和赵孟頫不满于南宋流行的刻露画风,转而追步唐宋古意;董其昌批评盛极一时的吴门画派“甜俗”,对高古之境的“心想而推之”;黄宾虹试图以唐宋之法臻于浑厚华滋,都藉由历史的审美意识拮抗流行风尚,建立起新的范式。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对经典的回望,它使我们得以与时代保持张力,坚守自身对时代的凝视,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中将中国画推向更为宽广的未来,展现中国画在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挖掘传统典范中的新知识与新启发,探究中国画理法的当代重构。中国画环环相扣的笔墨程式,不是僵硬的程式化,而是可以“以应无穷”的通变之道。《文心雕龙》云:“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这是中国画生生不息的源泉。

丘 挺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2025年1月17日

典 范

“典范”版块展示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画专业师生的临摹作品,关注临摹教学的取法基础。通过对画史脉络中重要风格流派作品的系统性研习,既注重传统语言技法的全面修养,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相印证,更关键的是通过体认经典的方式发现和塑造自我,以体会艺术的精微与广大,构建具有历史广度与精神高度的人文格局。该版块展出以齐白石、于非闇、李可染、郭味蕖、刘凌沧、黄均、蒋采萍、卢沉、姚有多、范曾、周思聪、郭怡孮、邓林、贾又福等画家为代表的临摹作品。


齐白石 《记八大山人画稿》

纸本水墨 30.5cm×16.4cm 1907年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 临清朱耷《瓶花》

纸本水墨 30cm×25.5cm 年代不详

北京画院藏


于非闇 临传北宋赵佶《御鹰图》

绢本设色 165cm×80.5cm 1954年

北京画院藏


王雪涛 临明吕纪《雪梅斑鸠》

纸本设色 165cm×81cm 1950年代

王雪涛纪念馆藏


李可染 《仿八大山人图》

纸本水墨 76cm×42cm 1943年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


郭味蕖 临元吴镇山水

纸本水墨 117.5cm×26.5cm 1940年代

郭味蕖美术馆藏


刘凌沧 临清殿藏本《王安石像》

纸本设色 50cm×33cm 年代不详


黄均 临南宋李唐《採薇图》

局部 纸本设色 102cm×66.5cm 1948年


黄均 临传唐韩干《牧马图》

纸本水墨 33cm×37cm 1953年


黄均 临传北宋李公麟《维摩居士像》

纸本水墨 82cm×45cm 1961年


黄均 临传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纸本水墨 66.7cm×67.2cm 年代不详


宗其香 临德国铜版画

纸本设色 60x105cm 194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蒋采萍 临传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绢本设色 28cm×77cm 1958年


蒋采萍 临清官员像一帧

纸本设色 47cm×35cm 1960年



卢沉 临宋佚名《朱云折槛图》

绢本设色 128cm×66cm 1958年


姚有多 临宋佚名《朱云折槛图》

绢本设色 134cm×66cm 1958年


范曾 临写意花鸟一帧

纸本设色 41.5cm×68.8cm 1959年


范曾 临宋佚名《菊花》

纸本设色 59cm×37cm 1959年


周思聪 临清殿藏本《萧何像》

纸本设色 51cm×40cm 1959年


周思聪 临清石涛《临流独啸图》

纸本水墨 31cm×24cm 1960年


郭怡孮 临清任颐四条屏

纸本设色 180cm×48cm×4 1960年



邓林 临唐韩滉《五牛图》

纸本设色 21cm×147cm 年代不详


贾又福 临清龚贤作品

纸本水墨 30cm×24cm 1963年

遗 产

“遗产”版块展现历届学院师生对莫高窟、麦积山、永乐宫、法海寺等地壁画的考察临摹,以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视角重构古代艺术遗产。该版块将通过照片、文献与作品结合的形式,展现“民族遗产”如何成为中国画临摹教学的组成部分。该版块展出以邓白、叶浅予、吴作人、孙宗慰、张仃、李斛、陆鸿年、王定理、方增先、刘勃舒、胡勃等画家为代表的壁画临摹作品。


邓白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飞天

纸本设色 47cm×78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 临敦煌石窟壁画珍禽瑞兽

纸本设色 63cm×56cm 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 临敦煌石窟壁画射手

水粉 98cm×93.5cm 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 临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

纸本设色 104cm×404cm 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 临敦煌石窟壁画《未生怨》局部

纸本设色 199cm×59.5cm 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吴作人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甲马局部

纸本设色 72cm×87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吴作人、萧淑芳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舍身饲虎》局部

纸本设色 92cm×175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孙宗慰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伎乐

纸本设色 58.5cm×38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孙宗慰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出城图》

纸本设色 65cm×84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仃 临炳灵寺壁画《比丘像》

纸本设色 37.5cm×29cm 195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斛 临唐敦煌石窟壁画(二)

纸本彩墨 59cm×63.2cm 1961年

家属藏


李斛 临唐敦煌石窟壁画(三)

纸本彩墨 69cm×56cm 1961年

家属藏


陆鸿年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佛像

纸本设色 117cm×120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陆鸿年、戴泽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狩猎图》

纸本设色 90cm×720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陆鸿年 临敦煌莫高窟57窟壁画局部

纸本设色 98cm×67cm 1961年


王定理 临明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

纸本金线描 136cm×69cm 199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方增先、刘勃舒 临敦煌石窟壁画《法华经变》局部

纸本设色 56cm×65cm 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方增先、刘勃舒 临敦煌石窟壁画《张仪潮出行图》

纸本设色 104cm×823cm 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胡勃 临唐代敦煌壁画《菩萨像》

纸本设色 101cm×34cm×2 1979年

精 研

“精研”版块既展现民国以来传统主义画家在面临西方和现代艺术观念冲击过程中,对于深入研究自身文化艺术传统,继承文化艺术精神的自觉;又展示现代教育体系中,精研古法的传统经验与学院教育进一步融合,一方面是延续自“师古人之迹,先师古人之心”的传统,强调学生在人格、文化、精神层面与前人对话,另一方面则在现代学术和文化观念中,从题材技法到物质媒介,从传承脉络到各家独创,展开具体分析,实现由精研而借古开今。该版块展出以贺良朴、汪鸾翔、萧谦中、邵逸轩、王梦白、李苦禅、张立辰等画家为代表的课徒作品。











(请左右滑动观看)

贺良朴 山水画稿片

纸本水墨 34cm×45cm×10 192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请左右滑动观看)

萧俊贤 山水画稿片

纸本水墨 28cm×33cm×5 1918-192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请左右滑动观看)

汪鸾翔 花卉稿片

纸本设色 32cm×43.5cm×3 192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请左右滑动观看)

陈师曾 《山水册》

纸本水墨 11.5cm×17cm×8 191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请左右滑动观看)

萧谦中 山水画稿片

纸本水墨 28cm×31cm×4 32cmx45cmx2 192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邵逸轩 山水画稿片

纸本水墨 45cm×33cm 192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请左右滑动观看)

王梦白 花卉稿片

纸本水墨 31cm×33cm×10 192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梦白 花卉稿片

纸本水墨 44cm×32cm 192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梦白 花卉稿片

纸本水墨 44cm×32cm 192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苦禅 鹰头画法

纸本设色 60.5cm×64cm 1980年

家属藏


李苦禅 鹰爪画法

纸本设色 69.2cm×42cm 1980年

家属藏


王雪涛 花鸟画稿片

纸本水墨 33cm×46.5cm 年代不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请左右滑动观看)

张立辰 兰竹课徒稿《兰》

纸本水墨 46cm×48cm×4 2020年

复旦大学艺术与哲学研究中心藏





(请左右滑动观看)

张立辰 兰竹课徒稿《竹》

纸本水墨 46cm×48cm×4 2020年

复旦大学艺术与哲学研究中心藏

变 化

“变化”版块展示学院师生在临摹基础上的创作作品,呈现专业教学系统中临摹与创作的转换衔接。通过临摹可以深化对中国画语言特性、美学观念、文明特质的理解,其根本目的则是入古出新,以实现具有时代特色的个人艺术创造。如何衔接临摹与写生、创作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古今中外的兼容并蓄中积聚艺术表达的能量,这是中国画临摹教学的永恒课题。该版块展出萧俊贤、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秦仲文、王雪涛、吴镜汀等画家及中国画学院师生的临创转换作品。


萧俊贤 《茅茨听泉》

纸本设色 99.3cm×32.3cm 1937年

湖社研究所藏


陈师曾 《松壑诗思》

纸本设色 129.3cm×64.1cm 1937年

湖社研究所藏


陈半丁 《杖策觅幽》

纸本设色 99.4cm×33.2cm 1947年

湖社研究所藏


萧谦中 《深壑鸣泉》

纸本水墨 148.3cm×44.5cm 年代不详

湖社研究所藏


于非闇、颜云霖 《花鸟》

纸本设色 242cm×117cm 年代不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秦仲文 《深壑泛舟》

纸本设色 132.5cm×32.5cm 1933年

湖社研究所藏


溥伒、晏少翔 《竹石图》

纸本设色 104cm×33cm 年代不详

湖社研究所藏


齐白石 《题王雪涛白菜图》

书法 19.5cm×60cm 1924年

家属藏


王雪涛 《白菜图》

纸本水墨 27.5cm×60cm 1924年

家属藏


吴镜汀 《秋山行旅》

纸本设色 95cm×37cm 年代不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吴镜汀 临清戴熙《溪山高隐》

纸本设色 37.5cm×234cm 1922年

湖社研究所藏


溥佺 《凉亭话秋亭》

纸本设色 68cm×46.5cm 年代不详

湖社研究所藏


季观之 《雪日访友》

纸本设色 100cm×32.2cm 年代不详

湖社研究所藏


陈平 《秋山隐农家》

绢本水墨 240cm×120cm 2016年


丘挺 《千壑幻雪》

绢本水墨 128cm×68cm 2020年


徐华翎 《生长8》

绢本水色 35cm×105cm 2023年


王鹏《吟月》

绢本设色 70×43cm 2022年


李坤 《才一春秋》(拟徐渭)

纸本水墨 195cm×274cm 2019年


邓金 《饮鹿图》

绢本水墨 134cm×64cm 2024年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