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武装的发展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儒将”,他喜好读书、勤于进取,博览古今中外各种军事理论著作,堪称才高八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战上,经常出其不意打得敌人落荒而逃,他就是刘伯承刘帅。
刘帅原名刘明昭,1892年生于四川开县一个贫农家庭,早年曾读过一段时间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1911年,辛亥革命的洪荒潮流席卷全国,刘帅深受感召,遂主动报名参加革命军,与诸多同志联手推翻了腐败的清政府,建立了民主、自由的中华民国。1912年,刘帅考入四川某初级讲武堂学习,因为平时勤恳笃学,所以成绩一直十分优异,此外,他品行端正、不沾烟酒,好似出淤泥的荷花一般清高,同学们由此对他尊敬有加,纷纷称呼他为“菩萨”。
1913年,刘帅顺利毕业,并开始参与四川、云南的军阀内战,起初刘帅觉得自己这是在安邦定国,可时间一长,他眼看军阀们靠着战争大发横财,个个富得流油,而老百姓则深受战火困扰,生活愈发艰难、困苦。这让刘帅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与不安。
恰在此时,四川的共产党人杨闇公经人介绍结识了刘帅,他看出了刘帅心存疑惑,于是便向刘帅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引导刘帅一步步向红色阵营靠拢。1926年,刘帅正式加入中共党组织,1927年他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当年年底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苏联留学、进修。
1930年,刘帅学成回国,进入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红军大学校长、红军总参等职务,在此期间,他亲自编写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大纲,帮助红军进一步强化了凝聚力和战斗力,除此之外,他还连同朱老总、彭老总一起策划了一系列针对国民党军的作战方案,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阴谋,有力的保护了红色阵营的利益。
抗战时,刘帅出任八路军129师师长,他与邓公通力配合,率部在太行山腹地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钳制了太原以北的大批日伪军,极大缓解了友邻部队所面临的军事压力。1942年,日伪军集结重兵,对太行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扫荡,与此同时,国民党又对八路军进行经济封锁和围堵,这直接导致我方的处境急剧恶化。
刘帅面对如此窘境,并没有慌乱,反而很是沉着、冷静,他在与邓公商议过后,决定在根据地执行特殊政策,一方面动员全体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力求衣食自给自足、自立根生;再者,刘帅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以连绵的太行山作为依托,指挥八路军警卫部队以连、排为单位,突击、袭扰日伪军,逐步消耗其精力和士气。最终,日伪军因为粮草耗尽,加之士兵滋生了厌战情绪,于是只得灰溜溜退兵,我方面临的困难随即迎刃而解。
解放战争时期,刘帅出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他指挥部队从山西一路转战四川,途中历经伏牛山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立下了不世之功。建国后,中央军委本打算对刘帅委以重任,让他主管整个西南的军政要务,可刘帅志不在此,他主动放弃功名利禄,主动申请前往南京开办军事学院,为解放军培养高素质人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刘帅早年南征北战时,受过很多伤,这导致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乐观,在1955年大授衔结束后,他便被查出患上了多种慢性病,中央军委得知此事后,便特许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转往上海休息、疗养。5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发生剧变,中国国内也随之掀起了一阵“反苏”浪潮,刘帅不幸被牵涉其中,遂遭到诸多指责和批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刘帅被迫向党组织和全国人民做检讨,并主动引咎辞职,此后数十年间,他一直赋闲在家,过着闲散的生活,1986年,刘帅因病去世,享年九十四岁。
刘帅的身上既有古代“士大夫”的豪情与坚持,又有共产主义的浪漫和理性,他戎马半生,打过上百场仗,无论多么艰苦、困难,他都决不轻言放弃,抓住一切机会奋勇搏杀,直至最终取得胜利。晚年面对不公的待遇,他也泰然处之、绝不怨天尤人,这样的品格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