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在中央苏区《红色中华》报上刊登了一幅版画《八子参军》,一家人竟然将八个儿子送去当兵。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老人却挨了8次。
当老人病重,身边无人照料,老主席听闻此事后,是何反应?
老人名叫杨荣显,江西瑞金人,一家子生活极端困苦,是那个年代里最典型的贫农阶级。
如果不是红军来到了江西,他们的苦日子还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生活的转机是从红军到达江西开始的,当时,我党来到江西后,立刻就开始推行土地革命。
所谓的土地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革命。
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党正式确立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的基本路线。
这个路线对于革命的开展意义非常重大。
要知道,自古以来,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实就是土地矛盾,因为在封建社会,土地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只有拥有土地,才能种田,也才能混饭吃。
古代若干的封建王朝之所以兴衰更替,难以长久,老百姓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也很难获得好生活;
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土地渐渐的被地主阶级垄断,能够分给农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等到农民没办法生活下去的时候,一个偌大的封建王朝就轰然倒塌了。
而新建立的王朝,虽然在初期能够打破旧有的局面,将土地一定程度的分给农民,但封建制度的根源问题解决不了,土地兼并就只是时间问题。
到了土地革命时期,我党深刻的意识到土地问题的关键性,因此,通过分田地,分林地,分粮食,让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拥有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这样一来,苏区的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一下子就把祖祖辈辈解决不了的土地问题彻底解决了。
因此,共产党人自然而然的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
可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国民党就展开了多次围剿行动,妄图将刚刚兴起的苏区扼杀在摇篮中。
国民党的行为不但让红军倍感压力,对于苏区的老百姓而言同样义愤填膺。
如果没有共产党,哪里会有蒸蒸日上的好日子,如果国民党真的阴谋得逞,好不容易得来的果实岂不是又要付诸东流。
因此,杨荣显面对如此艰难的时局,对于自己的儿子想上前线的想法,是非常支持的。
杨荣显老人,并没有高深的文化知识,但是他很清楚一个道理,谁才是真正对老百姓好的人。
如果没有共产党,又哪里会有好生活。
得知杨家几乎全家上阵,也让红军干部大为吃惊,打仗可不是儿戏,随时都有可能搭上性命,万一出点什么意外,杨荣显老人要怎么办,杨家又要怎么办?
忧心忡忡的红军干部虽然也承受着巨大的扩红压力,但是在他们的心里,不能让老百姓吃亏,不能让老百姓老无所依,更是他们内心的所要坚守的底线。
因此,干部苦口婆心的劝导老人,他们理解杨荣显一家的心情,但是,是不是应该留下几个儿子养家。
没想到,面对红军干部的劝导,杨荣显老人丝毫不带犹豫的,他说,不要紧,要上就全都上。
杨荣显老人的义举,让广大革命干部心情难以平复,这样的觉悟,又怎么会不成为榜样呢?
因此,红军干部立刻把这个信息提交给《红色中国》,得到消息的报社也觉得,如果能够以此为题,广泛宣传,一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而这就是《八子参军》版画的由来。
果不其然,版画刊登出来之后,在苏区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人们不但为杨荣显一家的义举感慨万千,关键的是,当时很多生活在苏区的人们都被其感动,纷纷主动要求上战场。
其实在当时,老人本来是有机会有两个儿子在身边傍身的。
那就是老七、老八,二人年龄太小,当时参军没被批准。
可没想到,后来两兄弟偷偷瞒着父亲进城,夸大年龄报名。
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邓小平同志,听闻此事后,不仅派人看望老人,当即表示要帮他找回老七、老八送回身边。
革命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让老人家如此牺牲,可最终却被杨荣显拒绝。
战场上的兄弟俩也表示,打完这一仗就回去,可谁能想到,一言成谶,二人终究还是牺牲在广昌战役的中。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瑞金一共只有24万人口,在反围剿的日子里,竟然有11.3万人报名参战,更为惨烈的是,这些人当中,竟然有5万人为革命捐躯。
可以说小小的瑞金城,成了革命的灯塔,光芒万丈。
反围剿的战斗异常惨烈,国民党军队不但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关键的是,他们还拥有着先进的美式装备。
当时的苏区虽然众志成城,但毕竟是小米加步枪,凭借的是血肉之躯,面对荷枪实弹,无数革命战士倒在了血泊之中。
杨荣显老人的八个儿子,在几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
虽然老人做足了所有的思想准备,却不成想,噩耗一个接一个传来的时候,还是让老人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1934年秋天,伤心过度的老人彻底病倒了,他有八个儿子,却在惨烈的战斗中白发人送黑发人,以至于老人临终之时,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消息传出,许许多多的革命战士和革命干部都为之动容,人们想象过战争的残酷,却从没想过,竟然会残酷到这个程度。
要知道,《八子参军》的版画仅仅还是1934年春天的时候刊登的,结果刚刚到了秋天,杨家的八个儿子就全部战死沙场。
故事传到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也不由的为之落泪。
工作繁忙的毛主席顾不上手头的工作,立马亲自去到杨荣显老人的家中,参加他的葬礼。
在葬礼现场,毛主席动情的说道:“您没儿子了,我就做您的儿子,为您送终!”
众所周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放弃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苏区,开启了漫漫长征路。
在这场波折之中,除了杨荣显老人一家的光荣事迹之外,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故事不计其数。
但毫无疑问,杨荣显一家的故事最为动人,事实上,虽然在战争年代,没办法为杨家这样的战斗英雄树传立碑,但历史也从未忘记他们的英雄故事。
2011年,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在江西采风,从当地的档案馆和老百姓的口中得知了八子参军的故事之后,深受感动,于是,她立刻将这个故事改编成采茶戏。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广东北部,福建等地的一个地方剧种,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张曼君导演将八子参军的故事搬上舞台,立刻就收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到了2019年,高希希导演又将杨荣显一家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拍摄了电影《八子》
可以看到,虽然时间跨越了几十年,但是当年父送子,妻送郎的故事,还是依旧鲜活。
杨荣显一家的故事,不仅仅是代表了杨荣显一个英雄家庭,更是代表着几十万瑞金人民的英雄事迹。
在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正是无数的像瑞金人民一样的普通人,前赴后继,英勇无畏,才缔造了如今的幸福盛世。
如今战争早已远去,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固然无法感受到当年战火的残酷,但是通过后辈对先辈的缅怀,仍然是可以感受到当年的英雄们义无反顾上战场时候的力量。
对于他们,留在记忆里,深情的说一声谢谢,就是最好的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