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海思半导体业务主任工程师转战学术界。
1月18日消息,硅基世界获悉,据上海交通大学官网,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并加入华为工作约三年半后,2025年2月起,王成将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开信息显示,王成,201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完成本科毕业设计,2021年7月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其间赴哈佛大学作学术交流访问,主攻二维拓扑材料异质结及电学器件研究。
2021年7月,博士毕业后,王成加入华为海思技术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从事3DIC异构集成半导体工艺研究,主要聚焦于晶圆级高密后段互连工艺研发,实现异构集成的架构设计创新、晶圆多层堆叠工艺和新材料开发、新机理探索,用于高性能计算领域、高带宽存储器件和高性能配电网络滤波器芯片集成等研究领域。
如今,王成重新回到学术界,2025年2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截至目前,王成已发表8篇学术论文,申请/授权专利2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同时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此外,2016年9月至今,他还担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
王成研发方向主要包括三方面:1、3D IC硅基晶圆级半导体工艺研发,TSV interposer,nano TSV,Hybird Bonding,BVR等技术的深入探索;2、高带宽存储器(HBM)、芯片全集成电压调控、芯片背面电力传输网络等关键技术路线演进开发;3、面向下一代半导体异构集成关键前沿技术开发,STCO协同优化。
事实上,近期很多企业研发人员,以及海外学术大拿“回流”学校,担任教授或导师职务。
2024年9月,字节跳动AI Lab总监李磊加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担任副教授。
在此之前,字节跳动副总裁、AI实验室主任马维英离职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原阿里达摩院XR实验室负责人谭平,回到学术圈,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ECE)和机器人研究所(Robotics Institute)教授;商汤科技前执行研究总监、计算机视觉领域专家代季峰,则加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该校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副教授。
而很多海外学术大拿也积极“回流”学校。据2025年1月报道,原美国埃默里(Emory)大学教授胡懿娟于去年回到母校,担任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研发方向包括生物统计,生物信息,微生物组学,基因组学等。
在此之前,2024年1月,在美国、欧洲和亚洲执教逾40年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华健正式成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同时,而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明星双胞胎”马冬晗和马冬昕结束在北美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姐姐马东晗选择回到家乡,入职大连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妹妹马冬昕则回到母校清华,担任化学系助理教授。
清华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几年,选择去美国留学的清华毕业生数量急剧下降,从2018年的11%降至2021年的仅3%,但去英国留学的清华毕业生比例却丝毫没有下降,选择去新加坡留学的人数甚至还上升。同时,另一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有1400多名中国科学家放弃了与美国大学或企业的合作并返回中国,美国精英大学中10名华裔科学家中有4人正在考虑离开。
事实上,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STEM) 博士毕业生数量方面一直超过美国,在学术人才、学术交流、论文发表等方面,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2023年,中国在全球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和引用的论文数量首次超过美国,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化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和数学7个学科领域被引次数排在世界第1位。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报告》显示,2023年,178个学科中高影响力期刊共有161种(含学科交叉期刊),2023年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总数为51440篇,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4227篇,占世界总量的27.7%,排在世界第1位。同时,2023年共有384种国际科技期刊入选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35.25万篇。按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11.85万篇,占世界总量的33.6%,被引用次数为81.89万次,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均排在世界第1位。
截至2024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2071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48.4%,数量比2023年统计时增加了2.5%,世界排名保持第1位。美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625篇,居第2位。另据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年度报告,2023年,全球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7.26万件,中国提交了69610份申请,数量超越美国位居第一,不过,美国在全球创新领域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人员认为,如今,美国高等教育对中国最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已经减弱,主要原因包括在海外缺乏归属感、担心美国政治环境、中美之间地缘关系等。该中心建议,美国应减少签证障碍,特别是针对STEM研究生,而且创造获得永久居留权的清晰途径、恢复学术联系,否则美国就会损害自己的国家安全和竞争力,因为中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
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认为,尽管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必须在科技上成为强国,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而基础科学强大起来将带动一批科技创新和发明。
丘成桐强调,未来几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到2030年,应该会涌现本土培养的、能引领世界科学发展潮流的中国数学家。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胡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