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百座美术馆的申城,再度上新一座个性分明的美术馆——坐落于海派潮流地标今潮8弄滨港商业中心六楼的趣看美术馆,定位为“参与式美术馆”。今天,该美术馆首展《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迎来预展,将于1月23日正式与观众见面。
展厅里,由梁林及营造学社先贤们发现的应县木塔被制作成高精度复原的1:25模型,隔着敞亮的落地玻璃窗,与窗外能够望见的东方明珠形成饶有意味的古今对话。中国古建跨越千年的智慧与匠心,也将在上海这座全新的美术馆得以再次激活,为人们开启更多灵感与想象。
两位建筑学宗师的学术生涯,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学界“通才型”人物,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诸多重要领域均有杰出乃至开创性贡献。近 400 件(组)珍贵展品汇聚在此次展览,涵盖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丰富文献形式,全方位呈现梁林两位建筑学宗师的学术生涯,同时也是对中国建筑学发展历程的一次重要回顾。
“栋梁”展于2021年纪念梁思成诞辰120周年之际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启首展,此后沿着梁思成和林徽因事业的足迹开启巡展之路,从梁思成的故乡江门,到梁思成林徽因任教的东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沈阳,到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古建获得重大发现的山西,再到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起源地的上海。每一个站点都与梁林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渊源。
梁启超在《营造法式》(陶本)扉页寄语梁思成林徽因
2025年,适逢《营造法式》(陶本)刊行一百周年。这部由建筑学泰斗朱启钤与藏书大家陶湘校订并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开山巨著,经朱启钤赠送梁启超,又由梁启超于1925年寄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长子梁思成及其未婚妻林徽因。当时梁启超书写在这本书扉页上的寄语,构成上海站的第一件展品,此次首次公开展出。上面写道:“当存其多义例至精图样之完美,在古籍中更善与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遂以寄思成徽音俾永宝之。”据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王南透露,收到此书后,梁启超曾在一阵惊喜之后陷入苦恼,感叹它如天书一样难以看懂。谁曾料想,此书竟然成为开启梁林建筑史研究的学术原点。“这次展览中出现的不少梁林在宾大的同学如陈植、童寯,后来成为了大建筑师,很多都在上海工作,但梁林与他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研究中国古建。这样的学术方向与《营造法式》(陶本)关系密切。”为了解读《营造法式》,梁林穷尽了一生。梁思成晚年将其研究所得著述于《〈营造法式〉注释》图档中,这份珍贵的手稿将于春节后抵达展览现场,作为重磅展品首次公开亮相。
林徽因1928年在上海写给梁启超的信
梁思成、林徽因分别写于上海的两封信,由梁林家人提供,特别现身展览,成为两人上海因缘的有趣注脚。其中一封是林徽因于1928年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之前回福州探亲途中,路过上海,写给公公梁启超的,用的还是当年沧州饭店的信纸。王南指出,这封信颇具史料价值。信中,林徽因提及城隍庙也即今天的豫园,也说起在来的船上碰见了朱启钤,当时因为不认识没好意思上前,流露出遗憾。有意思的是,没过多久,正是朱启钤发起成立中国营造学社——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为代表的学社先贤开始了一场长达16年的抢救古建筑之旅。而另一封由梁思成书写的信,是他1946年访美之前从上海出发期间写给费慰梅的英文信。费慰梅是研究中国艺术和建筑的美国学者,也恰为林徽因的闺蜜。
梁思成尤为重要的建筑设计思想“新而中”,也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概念第一次形成文字,是在1959年于上海召开的一个全国性住宅设计建筑艺术研讨会上。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当年建筑学报刊登的梁思成会议发言,也展出了当年的会议合影。
梁林与上海的渊源还远不止于此。1936年4月,由中国营造学社发起,在旧上海市博物馆(现为长海医院影像楼)举办了中国建筑展览会,展览会由京沪两地的政府、高校、学术组织及个人提供陈列品,为中国近代首个全国规模的建筑展览会。梁思成作为核心发起人之一出席了展览会,并以《我国历代木建筑变迁》为题进行演讲;林徽因担任陈列组主任,在《中国建筑展览会会刊》中发表了《清代建筑略述》一文。
此外,林徽因年少时曾在虹口区爱国小学留下求学印记。1944年,梁思成被任命为“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编制了《战区文物保护目录》,其中将上海的龙华寺塔、古猗园、城隍庙庙园、徐家汇天主堂及天文台、也是园罗列在内,体现出超前的建筑保护意识。上海的首批杰出华人建筑师,如赵深、陈植、童寯、庄俊、张镈等,或为梁林二人宾大求学时的好友,或是二人创立的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他们与梁林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为中国建筑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了不少启发与灵感,共同铸就上海近代建筑的辉煌,使上海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篇章。
激励人们在趣味探索中享受文化、发现创意、表达自我
选择趣看美术馆开启上海站的此次展览,因这座美术馆以趣味为桥、注重观众参与的定位,融合创新性空间体验、艺术性视觉表达与叙事性展览阐释的探索,而给人们带来更多限定版惊喜。
得益于馆内的特别空间——面积近300平方米、层高达7米的多媒体展厅,美术馆为此次展览扩容了一段特别创作、长约25分钟的光影秀。在多屏影像空间中,观众能跟随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的先贤,在战乱与外敌压迫的时代背景下,走遍大半个中国,踏上考察千年古建、守护中华文脉的使命之旅,发现佛光寺、应县木塔等,收获充满想象力与叙事性的沉浸式体验。甚至有一幕拆解了《营造法式》中的诸多术语,一个个词汇从天而降,漫天飞舞,让晦涩的学术内容变得浪漫起来。
“上海有太多优秀的美术馆。我们希望能更多面向全年龄观众,特别是亲子家庭,提供高品质文化内容与服务,激励人们在趣味中探索,在探索中享受文化、发现创意、表达自我。”趣看美术馆馆长于晓芹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配合“趣店”“趣咖啡”“趣课堂”等子品牌矩阵,趣看美术馆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文化共建平台,并在深度参与、家庭友好与社区合作三个领域探索更多可能。美术馆的长期愿景是成为家庭友好和参与式博物馆的标杆机构,并构建本地与国际对话的文化交流空间。
据于晓芹透露,此次展览的光影秀部分就是特别为孩子打造的,“小朋友看展时,可能没有那么多耐心把文献一一对应看完,我们于是想到提取其中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将它们转化成孩子更乐于接受的方式。”约三个月的展期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多样化参与式公教活动也将陆续开展,率先亮相的将是融看展、手工于一体的《我的第一堂古建课》。
于晓芹特别提到,在未来的展览策划中,考虑采取双动线的模式,特别设计一条针对孩子的观展路线,更多地激发小朋友对于展览内容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