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出版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公报·第三十一期》收录了一则名为《饬南运河下游隄工委员会主席委员就近查明独流镇戏馆失慎焚毙人民真相令》文章。文中说道:“查报独流镇戏馆失慎一案,焚毙人民,至一百数十人之多,情形至为惨酷,人心尤为愤激……”。
从这篇文章里,大家可以看到什么?一个镇子,有能够容纳数百人(从因失火死亡的人数可以推断)的,那么什么样的镇子才能有这样的“娱乐场所”,才能有着如此多的不愁吃穿、追求社交和精神享受的人群?
静海与独流镇的位置
如果以今天的经济社会形态对照,可以得出有这样情形的地方,必然交通发达、经济繁荣,那么文章中所提到的“独流镇”是这样吗?
1928年12月“河北省政府建设厅”所编撰的《调查报告:工商第四编》中,对静海县(今属天津市)的“独流镇工业”就介绍到:
静海在津南七十五里,地瘠民贫,商务凋敝,全城仅有大街一条,除少数商号售卖日需品外,他无所有,至于工业更无足述。惟该县所属四大镇中,独流镇甚为繁盛,全县总商会即设于此地。当运河、子牙、大清三河交会之处。凡桑园、兴济、连镇、胜芳等处,皆以此为交通枢纽。货物山齐、船舶云集,俨然一大市场也,其工业亦略有可观。
至工商发达原因,则由交通便利,盖该镇东临运河铁道,而大清、子牙又交流于其间。
1933年《河北分县详图》中的独流镇
大意是:天津南方七十五里的静海,经济不发达,但它所辖的独流镇却是经济繁荣的地方,全县总商会也设在这里。由于这里地处运河、子牙、大清三河交会之处,并且还有铁路设站,于是成为交通枢纽,货物繁多、船舶云集,是个工业发达的货品流通中心。
清朝道光年间,时任河南粮盐道的李钧,在他的《转漕日记》中曾提及当行至独流镇时的印象:
镇以河得名,货物甚备,其最有名者则醯也,馨烈异常,买之以供馈饷,临河又多卖芦席者。
在这里,他提到独流镇是以河得名,货物齐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食醋,他甚至买来发给船工当工资,此外,临河边的以卖芦席的为多。
1941年《河北省分县图》中的独流镇
虽然李钧提到独流镇“以河得名”,但没提到是哪些河流,不过前面“河北省政府建设厅”记载中曾提到“当运河、子牙、大清三河交会之处”,显然是这三条河流汇成一条,“独流”一名就得于此。
当然,对这一说法也有不同的声音。我国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第一人、清末的进士、曾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权大臣董恂,曾创作《荻芬书屋诗文稿》,其中就有《独流镇》一诗:
水合淇漳卫,何缘号独流,微生不可作,醯瓮古香留。
1948年《河北省地形图》中的独流镇
在这里他认为是因为是淇水、漳河、卫河3河交汇后,才形成的“独流”。不过实际上却是,淇水是卫河上游重要的一条支流,古代的人们经常以淇水作为卫河的代称,而漳河也是卫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在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村汇入卫河。所以,淇水、漳河、卫河在经过馆陶县之后,其实就是同一条河,到了下游的静海和独流镇更是这样。董恂所说并不正确,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交会成一条河流,称“独流”才是正解。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