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妈妈,点击关注我
作者 | CC爸妈
来源 | CC爸妈(ID:cc-bama)
收到一个读者来信,问题非常典型,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
孩子现在3岁,男孩,特别内向,只要见了不熟悉的人就必须要妈妈抱着,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更不要说和别人打招呼了。
在家是小话痨,出门却一句话都不敢说。
婆婆一直说,是因为我带他出门太少了,小男孩要让他多出门,多闯实一些,不然都在家憋傻了。
我现在也很纠结,一方面觉得不应该去逼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另一方面也怕耽误了孩子。万一小时候得不到锻炼,长大越来越内向怎么办?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面对一个又一个考验。
包括我在内,也崩溃过、怀疑过,但孩子越大你就会越发现,曾经那些无比焦虑的问题,随着长大都会一一化解。
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来势汹汹,但结束的时候却悄无声息,甚至是你自己都不曾发现就被接踵而至的下一个难题所困扰了。
而有些事,做了可能比不做更可怕。
逼孩子勇敢
邻居家的男孩子是一个特别谨慎的孩子,小小年纪任何事都是三思而行。
同样是走路,儿子风风火火一溜烟就没影了,他每迈一步都要确认脚下是否安全。
同样是小区探险,儿子专往黑灯瞎火的地方钻,他一到路灯的尽头,就担心得不会再往前踏一步。
明明性格各有千秋,但每次两娃碰到一起玩,都会被比较,小男孩稍微表现出一点点害怕的情绪,就会被无限放大。
“虫子有什么好怕呀,它又不能吃了你”
“多大了还怕黑?这么多人你怕什么啊!”
“女孩子也就算了,男孩子这么胆小,长大了怎么办?”
这种话,我不止一次听到过。
后来,小朋友有一次被气球突然爆开的声音吓到了,开始特别怕气球。
邻居最开始觉得气球有什么好怕的,就是声音大,根本不会有危险。
为了让儿子勇敢,他买了很多气球,在孩子面前吹、捏、挤压等各种操作,为了证明气球不可怕还故意捏爆了几个“你瞧,爆了也不会受伤的”。
后来,孩子不出意外的更怕了,甚至严重到只要看见吹起来的气球就会尖叫大喊,出现应激反应。
因为比较相熟,我直接劝她“真的,你放过你儿子吧”。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胆小或犹豫不决的行为,都忍不住要往前推一把孩子,美其名曰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但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害怕,一味的按照自己认定的思维模式去逼迫孩子勇敢,只会让孩子更加脆弱不堪,尤其是男孩子。
男孩跟女孩在年幼时期真的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首先都是孩子。
其次,恐惧也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
据研究,90%以上的幼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
他们可能害怕自己想象的、从未见过的事物,也可能是害怕再次遭遇糟糕的经历等,也可能孩子本身的性格使然。
一句话“爸爸\妈妈陪你一起”,比“不要怕”更有力量。
具体引导孩子克服某种具体恐惧的方法,可以戳这篇《》。
所以啊,请相信自己孩子的成长节奏。不要因为他没有表现得跟其他孩子一样勇敢就准备拔苗助长。
除此之外,胆小的孩子,也意味着做事会更谨慎周全,更会保护自己。
觉得有危险的事情就暂时先不做,这对父母来说不知道多省心。
逼孩子改变性格
常有父母抱怨:
“我家孩子一点都不稳重,风吹草动都关注,我好担心她上学坐不住”。
抑或是“我家孩子一点都不活泼,我好发愁他未来的社交”。
于是啊,就想方设法,帮孩子改变。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专有属性来到这个世界的。
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什么性格。
所以啊,那个劲,就使反了。
有的孩子,外边有个风吹草动,他都想赶紧看看。就算做作业,他也得一会看看这个,一会摸摸那个。
大人就批判他:“你老实点,能不能专注点”。
而有的孩子,特别粘人,玩不了一会就到处找妈。
或者出门根本不太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就喜欢粘着大人。
大人也会抱怨“你跟别的小朋友玩一会多好呀,别老一天到晚缠着我”
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孩子。
前者属于神经敏感度高的孩子,神经敏感度越高,就越喜欢关注外在。
对于一个天生喜欢关注外在的人,他就不可能具象于内。
这类孩子啊,未来通常都是社交类选手。
后者性格内向,具象于内的孩子,对外在就不那么敏感了。
那这种孩子一般都是学习类选手。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明确指出:性格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他们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一般而言,外向的人是通过社交活动获得能量,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反应快、表达能力强、积极乐观、行动力强等;
而内向的人则是通过独处获得能量,他们善于观察、思维缜密、善于分析、专注力强、独立思考力强、思想深邃等等。
对于一个就喜欢关注外在的社交类型选手,你越要求他静下来,专注下来,他越做不到。
可能安静坐一会就浑身难受。
相反,这类孩子,你每次大量的给他安排消耗能量的活动才可以,不然他自身消耗不光,他就会消耗你。
同时这类孩子必须少批评、多肯定。用正向激励去引导孩子进步。
而对于内在型学习类的孩子,他们更关注内在,喜欢独处,不怎么贪玩。
而强迫一个习惯独处的孩子去合群,其实是扬短避长,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恐惧。
你越往外推他,他越害怕,就越不可能出去社交。
相反,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多陪伴、鼓励和支持。
你说这两类孩子谁比谁更好吗?
当然不是。
我反复强调一句话,没有真正的缺点,只有没用对时间和地点的优点!
而父母养育的职责,不是修正,而是为之提供匹配的养育舒适区!
相信,只要你相信他、肯定他,孩子一定会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最舒适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的。
逼孩子大方
很多妈妈都吐槽孩子特别小气,一点也不大方。
有朋友就曾跟我诉苦,带女儿出门的每一次都像一场劫难:
别人给吃的马上就接,想让她分给别人?比登天都难!
玩别人玩具开心的很,但轮到人家想玩她的,不玩抱着也不给别人玩!
每次我都是踉跄着带娃走开,或者一边说不好意思一边抱走孩子,有个地缝我恨不得都钻进去。
“分享是美德”这句话我们听了太多遍,在我们这个重人情的国度,分享甚至还成为了检验孩子养育合不合格的隐形标尺。
但我从来不教儿子分享,甚至不太主动提这件事。
他想分就分,不分就拉倒。
分享只是听起来像美好,但大多时候却还挺残忍的。
让孩子把自己心爱之物,拱手让人。
所以,为了证明“我不会纵容孩子自私”,强行将孩子手中的东西去“分享”,真的大可不必!
有的家长还会强调“不分享就是自私”、“分享了别人才会喜欢你,跟你玩呀”。
如果你总是跟孩子灌输这种意识,那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哦,原来我必须得失去什么,才能换来别人的喜欢。
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分享是美德,但不是义务,更不是交换。
分享从来不是教出来的,它是天时地利人和有了之后,水到渠成而来的。
只有自己不缺,或内心富足的孩子,他才会愿意分享。
教育学家说: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才是教育规律。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才会事半功倍!
如果孩子已经很大了,依然没实现你对她分享的预期,那你更应该做的是给予更多,物质满足+精神关怀,缺一不可。
因为,分享和爱一样,需要先拥有,才有能力去给予,她无法分出去多一些,说明她自己拥有的还不够。
养孩子的路那么长,很多事真的不必一直比齐别人。
父母的职责也不是修正,而是匹配,给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的养育方式。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爱和时间,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你最终期望的模样。
大家,加油吧。
• End •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了解更多育儿干货
窈窕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