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组团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尽管各地叫法有所不同,有的叫风貌带,有的叫共富带,有的叫联合体,有的叫区片化,但百变不离其宗,其本质是打破原有的村域疆界,让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在更大的物理空间内实现自由流动和重组。
组团发展是“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基层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组团式发展并非完全是行政意图,而是带有明显的市场化取向。是充分尊重传统治理方式基础上,乡村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一次主动调节。也意味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始从追求权利公平逐步转向追求效率优先。
在组团发展过程中,尽管因为基本情况不同,每个组团的解决方案都将各有侧重,但因为涉及组织制度、利益联结、文化认同等诸多共性问题,因此,必然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值得探寻并加以尊重。
品牌的统一问题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品牌,有的历时已久,远近闻名。但组团由多个村抱团而成,是个新生事物,人们尚不了解,因此必须创建统一的品牌。一方面,作为工作抓手,用于申报财政项目、对外传播、市场推广;另一方面,作为桥梁和纽带,链接每个乡村,整合资源,塑造形象,形成合力。
与产业品牌有所不同,组团品牌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农产品营销与溢价方法,而是以整个组团的物理空间为载体,将乡村历史文化、民俗节庆、农业产业、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营销的新探索、新实践。
相较于土地、劳动、资金、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品牌显而易见属于新质要素。因此,创建统一的组团品牌不仅是开展组团工作的破局之举,更是培育乡村可持续发展新动能、推动乡村发展从“输血”走向“造血”的关键所在。
创建组团品牌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是确立发展定位。定位是所有品牌的定海神针,是核心,是灵魂。在品牌策划中,定位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定位指导着整个品牌建设的所有环节,也决定着品牌的整体气质和颜值。离开了定位,哪怕品牌的Logo设计再富美感,那也只能是自娱自乐的游戏。
发展定位不仅要考虑“我有什么”,更要分析“消费者需要什么”。在梳理资源条件时,不仅要做到如数家珍,更要跳出本组团,用比较的眼光去发掘其独特性和差异性。
实际上,组团发展的底层逻辑在于,因为地域相邻,往往拥有共同的资源、产业,这也决定了他们具有共同的困惑和诉求。比如,同处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脚下的乡村,集聚着多家民宿和农家乐,必定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季节性问题、基础设施完善问题、品牌和营销问题……这些问题均非单家独户甚至某个乡村可以解决的,而必须依赖组团,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整体谋划和资源整合。
正是与众不同的产业特色资源,将村落与村落之间、老百姓与老百姓之间的命运紧紧相连。因此,我们与其说是组团品牌将大家联结在了一起,不如说是共同的资源和产业将大家联结在了一起。那种无视组团的底层逻辑,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进行“拉郎配”的做法,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需要强调的是,今天,产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组团品牌创建中,我们首先要突出农业产业的地位,尤其是与动物相关的养殖业,因为动物与植物相比,更能给品牌带来活力。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村产业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业产业,梯田云海、地方戏曲、工艺民俗、历史人文、农事节庆、建筑艺术,只要是差异化个性化特征显著的,都可成为组团品牌核心价值的支撑。
顶层设计问题
在完成品牌统一,找到组团灵魂之后,组团发展就将进入顶层规划设计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一切从定位出发,一切以定位为准,而不能让规划设计游离于定位之外。切实做到让规划能落地、可执行。
一要理顺品牌引领、策划先行、运营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
所谓品牌引领、策划先行,就是要在规划动笔之前,首先搞清楚组团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与其它乡村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应该走什么差异化道路,发展什么产业,打造什么样的个性化品牌,能否链接市场、满足消费需求,如何配置资源、设计实现路径。
品牌策划是寻找品牌灵魂之旅,是一种摆脱陈规的超级想象,是市场需求与资源禀赋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的结果。没有策划的规划,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不仅没有方向和目标,而且难以形成品牌资产积累。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先策划再规划,用品牌引领所有工作,将空间布局、风貌管控、业态招引、活动筹划等,都置于品牌定位之下展开。
运营前置同样指向品牌这一核心要素。要求我们站在品牌定位的角度去思考:组团发展究竟需要哪些业态,由什么样的团队来运营,业态与定位之间是强关联还是弱关联,是游离的还是赋能的,不同的业态需要什么样不同的空间?在这里,项目设计不是由规划师想当然、拍脑袋,而是取决于品牌定位。
二要强化规划的个性特征。
规划个性特征的缺乏,是司空见惯的普遍问题。一是因为政府财政项目的投入需要标准化验收,比如浙江未来乡村的“一统三化九场景”,结果造成内容与设施的趋同;二是因为规划机构在市场调查、资源梳理时,往往偏重于罗列“有什么”,而没有通过创意与想象,将其上升为品牌基因,形成具有差异化的辨识度。
一千个村庄就有一千种不同的面貌,而产业和文化之间的不同组合,决定着组团发展不同的方向。同一个产业与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产业与同一种文化之间,能够衍生出完全不同的乡村个性。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打通产业和文化这两条品牌的“任督二脉”。
项目设计与业态招引上,同样需要强化个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标准版和个性版:标准版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是每个组团发展所必需的标配,例如村咖、露营、民宿、书店等等;个性版则围绕乡村发展的特色定位展开,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八村因为“禹上稻乡”的定位,引入国际性赛事“米食味”;绍兴市嵊州市小昆村因为“天文村”的定位,引进天文馆等等。
三要注重规划的协调与整合。
“多规合一”通过整合原本独立、各自为政的规划体系,确保所有规划在统一框架下进行,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和规划上的冲突,提高规划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实现土地、生态、农业、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利用。
我们要围绕经济社会、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进行系统规划。其中品牌是整个规划的灵魂,解决了组团往何处走、如何走、达到什么目标等问题,引领着规划的方向。在整个品牌定位的指导下,展开风貌管控、游线串联、产业培育、治理创新、业态招引等工作,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运营主体问题
是真组团还是形式主义的假组团,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看有没有形成利益联结的市场化运营主体,这个主体有没有在运营,有没有项目在开发?如果没有构建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机制,哪怕他喊得再响,媒体报道再多,我们都可以肯定,不是形式主义,就是假冒伪劣。这个市场化运营主体,我们可以称其为“强团公司”。
经营层面上,要从初级、中级,逐步向高级进化。
所谓初级经营,主要特征是盘活村集体资产,如出租物业、流转资源、承接政府绿化保洁建设工程等,属于简单劳动,可谓物业经济;中级经营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有产品研发,有市场推广,可谓产品经济;高级经营则发挥品牌作用,通过品牌连锁、品牌入股、品牌延伸,品牌联名等手段,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可谓品牌经济。
公司发展上,要逐步向现代型企业制度进化。
所谓平台式公司一般由相关村集体全资持股,没有其它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一般也不展开市场化运营,只简单承接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工程。这类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安全系数高,缺憾是没有专业运营团队支撑,活力不足,难以做大。
非平台式公司一般多与社会资本合股,共同投入,分工合作,展开实质性经营。这类公司往往是“优质资源+经营能力”的强强联合,具有现代企业的基础。但需加强日常经营管理,在盈利分配上宜采取“保底+分红”方法。
经营内容上,切忌与民争利。
“强团公司”代表着村集体利益,背后是党委政府的背书,因此,不能与农民形成不公平竞争。只要农民能做的,“强团公司”就不要去介入,如开设民宿、农家乐等。在收益保证的情况下,可尽量采取众筹等方法,吸引农民加入股份,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发展共同体。一二三产融合因为与农民利益攸关,而且所提供的是物质性产品,应该成为重点考虑的经营项目。
经营方法与策略上,要安装好“保险开关”。
初创期的强村公司因为市场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可选择物业租赁、卫生保洁等风险小、收益稳的项目,从初级经营起步,确保集体利益不受损。在此基础上,可发挥在地资源优势,考虑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农文旅项目,直接投资运营。或者依托产业资源进行农产品的代加工,通过电商直播等手段进行营销,快速取得成效。取得经验后,强村公司作为平台运营方,可以通过资源入股、保底分红的办法,与社会资本合作,单独组建成立二级公司,但不参与具体经营。
精神文化信仰问题
由于各村长期来行政上各自独立,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区域文化,因此,要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从“各行其是”走向“步调一致”,从“形散”走向“神聚”,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绝不是通过一个行政文件,成立一个临时党委,就能解决深层次问题的。
任何一种组织治理形式,都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也是一种情感共同体,既是一种政治共同体更是一种文化共同体。要让组团真正抱团发挥作用,必须在个体成员之间构建起共同的精神文化信仰,在文化上形成默契和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个体之间或个体同群体之间,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通过文化认同,把“你”“我”“他”变成“我们”,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集体感”。
文化是一种心理情感纽带,给予组团成员身份的正当性和群体归属感。通过文化识别,个体成员会将自己纳入所属的组团,并从中找到安全感、方向感、幸福感、自豪感,得到很大的心理满足和自我认同,并且获取新的价值和意义。
从组团角度来看,通过文化认同,不仅能建立起组团的规范,让组团获得个体成员的忠诚和支持,而且使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从而让组团得到可持续发展。
那么,文化认同来自哪里?
首先来自语言文字符号。因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对于被认同的需要,个体需要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而语言文字符号是个体交往和融入群体的基础。
其次来自地理符号。因为地理符号不仅是一种地理标识,还兼具文化内涵,对于个体的自身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符号的不断重复和强调,有助于组团意识的增强。
同时来自历史符号。历史符号是一种集体记忆,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可以强化人们对某种秩序或价值的认同,是培养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最后还来自传统节日符号。传统节日是乡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具有渲染氛围、增强社会影响力的作用,有助于化解矛盾、减少分歧、形成共识。
建立文化认同必须尊重各种规律。
首先要盯住产业。因为产业的后面是文化,产业的后面是增收致富。因此,利用产业文化可以与村民建立起最为密切的关系。
其次要让人们喜闻乐见。简单、机械地说服动员,只能让人产生排斥。只有采取人物、故事等方式,才能唤起人们对文化的兴趣。
形成文化认同贵在持续。文化认同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那种不断换思路、换频道的做法,只能让文化认同半途而废。
数字化运营平台搭建问题
在统一品牌、利益联结、文化认同之外,组团发展还必须从工具层面出发,构建起数字化运营中台。因为组团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分散、动力分散、数据分散、产业分散等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数字化技术才能彻底解决。
在目前的数字乡村建设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聚焦于数字大屏,而功能开发则偏重于乡村治理。对于如何应用于经营、发展,如何想方设法激活平台则研究不多。
首先,数字化运营平台是组团发展的有效抓手。
与城市社区相比,乡村的个性特色最为鲜明,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平台,对外宣推的声量也就只能大打折扣;有些村镇街道虽然建起了数字化平台,相互之间又不兼容,导致重复建设,浪费严重;最宝贵的数据因为涉及到治理、产业、交通等不同领域,分布于多个部门和领域,纵向无法对接,横向无法打通,因此形同“孤岛”,无法利用;而从产业角度看,乡村以一产为主,一二三产之间缺乏紧密衔接,农文旅无法融合,因此效益难以体现。
组团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整合,以统一的形象、统一的组织、统一的管理共同面向消费市场,形成1+1大于2的效果,因此必须构建统一的数字化运营平台。
其次,平台的构建重在流量数据的采集和运营。
每个村庄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流量,只不过十分分散,无法形成数据池。因此,打造统一的数字化运营平台,必须构建统一的数据底座,保障应用场景数据一致和服务体验一致;必须围绕乡村品牌,整合大众媒体、社交平台、新媒体和线上线下流量,构建乡村流量入口;还要建立游客精准画像模型,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为精准营销提供依据;为了形成长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还必须构建统一的积分体系;通过用户共享、业态集聚、活动共建、统一收银,构建起共建、共享、共富的流量联盟。
再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要让各方得益。
数字化运营平台的构建相对简单,而要让其具有长期的发展活力,则取决于相关各方都能从中得益。
对政府而言,快速构建一个低成本、全覆盖的运营平台,将产供销及农文旅所有的数据打通,实现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带动就业和产业发展。
对农民而言,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和销售策略。带动零小散的农文旅产品销售,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对游客而言,吃住行游购娱通过积分联通,提升消费体验,增加黏性,产生持续消费。
共富机制构建问题
共同富裕是组团发展的初心所在。这一长远的目标和愿景,涉及到村集体、村民、社会力量等各种不同主体,涉及到土地、人才、资金、产业等不同生产要素,也涉及到从组建到经营各个不同环节,不仅十分系统而且十分复杂。因此,根据每个组团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设计共富模式,才能真正引导大家积极参与组团发展。因为组团的共富不是某个乡村的“一枝独秀”,而是各个乡村的“百花齐放”、共同发展。
如今的共富,已经不再是“土地出租拿租金,企业打工拿薪金”这么简单。要构建具有辐射力的共富模式,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一要从“组织”上解决“依靠谁”的问题。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带来的人才外流,造成乡村经营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各地纷纷对外张榜招聘,引进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组团运营。这固然是明智的现实选择,但因为“外来和尚”很难长期扎根,因此,一方面要张开双臂,热忱欢迎工商资本进入乡村;另一方面也必须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在经营能力同等的情况下,首先依靠村“两委”,让当地经营能人作为组团主理人。即使引进“外来和尚”经营组团,也要配备一定比例的本地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条件培养其成长。
二要从“股权”设计上解决“为了谁”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向真正的市场化主体转型。因此,在组建“强团公司”时,无一例外,都会碰到股权设计的问题:是否应该引进国有资本或工商资本进入其中?究竟谁为主谁为次?由于“强团公司”的经营涉及到多个乡村的资源和资产,为了确保村集体资产和资源不受损失,并且能够享受到共富经营的成果,建议“强团公司”100%由村集体投资入股,组建成平台式的一级运营公司。二级公司则可完全开放,与社会力量合股组建,相当于项目公司。
三要从“联农带农”上解决“惠及谁”的问题。
乡村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因此,我们要鼓励“强团公司”租用农民土地、闲置农房时,做到就近聘请用工为主,让农民群众做到在家门口充分就业。特别是与社会力量合作时,要通过保底租金与收益分成相结合的办法,让村集体能够分享经营带来的红利,而不是简单地“一脚踢”,一租了之。
当今时代,是乡村振兴的时代,是城乡融合的时代,是“善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大量的社会资本和项目业态正在向乡村转移,社会各界也都希望在乡村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就给我们探索共富新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实际上,共富模式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愿景,更是组团发展中自带的一种强劲动能。设计好了共富模式,一个个组团就能够从乡土大地上吸收力量,健康快速地成长。
作者: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 蒋文龙
图片:新华社
监制:高雅 编辑:邓荟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