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事。又是一年春节到,即日起,中国经济时报将推出2025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组织记者行走于乡间地头,深入到建设一线,穿梭于城市烟火,用心书写新气象新变化,报道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用情感受欢乐祥和的浓浓年味,记录朴实的奋斗、不变的坚守、热诚的希望……以微观笔触记录下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展现时代大浪奔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小霞 ■李红英

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广袤大地上,双台村犹如一颗历经沧桑却仍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北宋大名府故城遗址及全国最大的古石碑——五礼记碑原址所在地,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小村庄,如今正通过农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双台村,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悦与希望。“我们的小磨香油都是纯手工制作,以前主要是村里人来买,现在周边的人也很认可。”在芝麻香气四溢的香油作坊里,吕师傅一边熟练地忙碌着,一边笑着说。

谈及生活的变化,吕师傅感慨如今的忙碌:“手工制作产量小,每天都在忙着生产。去年后半年村里游客明显增多,生意越来越好。等开春天暖和了,我准备在村里的水塘垂钓区摆个摊位,那边人多,肯定能有不少新顾客。”

随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石磨面粉加工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磨面师傅吕文生满脸喜悦地介绍:“黑小麦石磨面营养价值高,刚开始推广时,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后来,通过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采购,再加上去年大名县魏州中学与村里合作开展‘研学双台’项目,来村里研学的学生多了,购买的人也跟着多了起来。现在线上线下的销量都很不错,还有黑小麦馒头干,吃过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赞不绝口,回头客特别多。”


双台村能有如今的变化,离不开背后一群人的努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驻双台村第一书记张彦锋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2023年5月到任驻村后,就把所有党员召集起来,在全村开展大调研,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到2024年初,形成了一份7000多字的调研报告。这份调研报告成为当前双台村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

双台村文化底蕴深厚,北宋大名府故城遗址、“五礼记碑”、百花坞、点将台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这里还是革命烈士吕秀兰的出生地,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方目光。大名魏州学校六年级的高兴同学兴奋地分享了自己的研学经历:“学校组织我们到双台村研学,这里参与互动的项目特别多,像农耕体验、非遗草编体验,还有神马雕刻印刷、宋代宫廷点茶体验,让我学到很多知识。中午吃的黑小麦馒头和大锅菜特别香,走的时候我们还带了些黑小麦馒头,下次我还想来。”

大名县大街镇双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何振国介绍说,“村里利用废弃的坑塘,开发水塘经济,打造‘皇城根’双台农场(宋府农庄),种上瓜果、蔬菜等。在研学方面,今年还会相继开发出双台历史文化‘剧本杀’打卡地、民宿、革命烈士吕秀兰故居等新的景点和项目。”

在农文旅项目的带动下,双台村的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都实现了翻番。

大名县大街镇双台村党支部书记付贵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24年,村里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红藜麦菜喜获丰收,扣除各项支出,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付贵生说,过去一年,双台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两家科技帮扶企业,对农作物进行激光除草和杀虫,改善土壤、提高粮食产量,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增收。

张彦锋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过去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每亩地的收入在1000—1200元,2024年,村民开始种植红藜麦菜和黑小麦,黑小麦比普通小麦每亩能增收300元左右,红藜麦菜每亩纯利润能达到1200—1500元。在此基础上,有的村民还在村里的一些景点摆摊卖农产品、小吃等,一年下来能为家庭增收25000—30000元。此外,在村里肥料厂上班的脱贫户,每月平均可增收2000元,现肥料厂已为8人提供家门口就业;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参与的村民每月平均增收3000元左右。

采访中,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还了解到,2024年,在大名县和大街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双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980平方米的小街巷完成硬化,主干道重新铺上柏油路面。双台村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建成了养老院、孝德文化广场,打造了“研学双台”新品牌。双台村文化展示馆接待国内外游客6500余人,充分体现出双台村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双台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显著,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坚定。千年的历史古韵与现代的发展活力在这里交织碰撞,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新乐章。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