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胸主动脉瘤,破了会出大事,必须马上手术。”医院诊室里,坐在轮椅上的医生一边看片子,一边耐心与患者解释病情。
“医生,那您能为我做这个手术吗?”听到患者提问,医生浅浅地笑了,“做手术我现在不行了,但我会在一旁指导,我的学生们都很优秀。”
这位医生,就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赵志青教授。刚过60岁的年纪,赵志青已满头白发。今年是他确诊渐冻症的第七年,因喉肌与呼吸肌退化,他说话时带着厚重的鼻音。
从肌无力、拄拐到依赖轮椅出行……患病后,赵志青的身影依旧活跃在门诊与手术室。“身体不能动,脑子还灵活。只要还有口气,就要和患者在一起。”他对记者这样说。
就在3个月前,赵志青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批、长海医院首例逆血流保护装置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TCAR),为一名70岁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解除了脑缺血症状。手术顺利完成后,他与同事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事业正处黄金期,渐冻症却找上了门
眼下正是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而赵志青的工作日程则没有改变:每周一和周四,他出半天专家门诊,周二则是手术日。
采访他的这一天,有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助手劝他戴个口罩,毕竟,对于渐冻症患者来说,一个小病就可能是致命的打击。可赵志青连连摆手,“我现在呼吸都困难,戴口罩更喘不过气。”就这样,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他坚持看了一下午门诊,接诊了20多位患者。
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成立于1989年,赵志青是建科的元老之一。那个年代,国内血管外科刚刚起步,“要技术没技术,要病人没病人。”可就是面对这样一片空白的领域,他一头扎了进去。
“血管遍布全身,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河。只要是血管的问题,都归我们管,这个领域大有可为。”为了改善临床诊疗,赵志青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在国内首创多个血管外科术式。
事业正步入黄金期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
起初,是在一台颈动脉体瘤的手术台上,手术整整做了8个多小时,“当时做完我就发现,脖子不行了。”本就患有严重颈椎病的赵志青,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此后,他开始无缘无故摔倒,“我还以为是鞋子不合脚,扔掉了三双皮鞋。”再然后,他发现自己无法抬腿了,连最基本的体能测试都无法完成。
“当时,医院正在征集援外医疗意向名单,我报名了,同事了解到我的情况,建议我去做个检查。”赵志青到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做了一次肌电图检查,检查后的第三天,神经医学专家赵重波给他打了个电话:“赵主任,你的肌电图‘不吉祥’。”
同为医生,赵志青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分量。2018年,赵志青确诊了:渐冻症。那一年,他53岁。
确诊后未请过一天假,手机里有1000多位患者微信
对于渐冻症,赵志青并不陌生。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渐冻症患者约2.3万例,大多患者在50岁到60岁发病,治愈率为零,只能通过药物与康复治疗尽可能延长寿命。
赵志青很快接受了生病的事实。“要说我内心没有波动,那是不可能的。但要说波动有多大,其实也没有。”身为医生,他懂得生命的无常。他曾和一名患者坐着聊天,突然,患者主动脉夹层破裂,人就没了……正是因为血管外科的疾病太过凶险,有时,生死就在一瞬间,所以赵志青才说“看得多了,也就看得淡了。”
确诊后,赵志青从未请过一天假,还是和往常一样,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临床、科研与教学中。唯一不同的是,他必须在工作之余,接受药物及康复治疗,尽可能延缓身体“冻”起来的时间。
上班,被赵志青视作自己治疗渐冻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与患者和学生在一起,心情总是愉悦的。”虽然他三年前已经“封刀”,但并未离开手术台,看片子、定方案、指导疑难复杂手术……他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做些事。”
科里的学生,都将赵志青视作“定海神针”。不少患者在外院无法确诊,被推荐到赵志青这里。他的手机里有1000多位患者的微信,患病后,依旧保持着与患者高频的联系。
采访期间,赵志青划拉着手机屏幕向记者展示,恰好有一条消息跳了出来:“赵主任,您看看片子,给我拿个主意。”他随即仔细看了起来,用不太灵活的手指戳着屏幕,耐心回答着疑问。“以前是换位思考,现在是感同身受。病人看病真的不容易,人家愿意问,我就愿意答,不辜负患者的信任。”赵志青说。
每年输液日超过100天,仍想“为患者做点事”
随着病情进展,赵志青如今已离不开轮椅。到了门诊日,他一般会在早上出门前完成一天的进食,“尽量不折腾,‘有进就有出’,太麻烦学生了。”他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张床,可赵志青极少休息,只要有时间,他便与学生们讨论病情。
平时,遇到疑难病例,赵志青便会将它记下来、认真钻研,这个习惯保持至今。眼下,他正在编撰新书《血管外科罕见病及综合症》。“我自己患的就是罕见病,当疾病早期出现轻微症状时,尽早介入治疗,就能获得更好的愈后。然而,比治疗更难的是确诊罕见病,只有足够的认知才能及早确诊,以免耽误治疗时间。”
为了延缓病情,赵志青需按疗程输液,每年365天,输液日超过100天。“你看,我手背上看不到静脉了,都萎缩了。”他向记者展示着双手。看门诊前,赵志青完成了一次输液,去年起他的胸前埋下了一个输液港,那是他如今藏在身体里的“生命线”。
对于许多患者而言,赵志青亦如他们的“生命线”——2024年11月,他荣获上海市第三届“医德楷模”称号。“说实话,我现在喘气都费劲,但我还想坚持,能为患者做点事,被患者需要,我也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