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叙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二十年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用探铲在中亚各国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考古学科的话语体系。王建新教授团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该书为陕西省2023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2024年全省干部20本读本之一。

海未平, 大学教师,博士,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理事。主要从事跨文化管理、文化比较、文化地理、中亚历史文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功底扎实,属学者型作家。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美文》《延河》《秦岭》等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

他们先考察了位于拜松绿洲上的卡尔查延遗址,之后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了山前地带和浅山地带——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地带上的草原是山地游牧人群的聚集、栖息之地。拜松是王建新每次到中亚必去的地方,之前,他也进行过一些考古调查,但调查对象都是一些已经被发现或者发掘过的文化遗址,田野调查并不充分。前些年,调查队在山前地带进行过走马观花式的勘察,曾经发现了一些外观陈旧的石堆,并进行了简单的试发掘,结果发现这些石堆是苏联时期为平整土地而用推土机推出来的烂尾工程,并非古代遗存。

一周时间,梁云他们几乎徒步走完了拜松周边所有的山坡,并认真地将这些地带重新梳理了一遍,结果了无收获。苍黄而空阔的山坡上,枯草随风摇曳,山下土黄色的拜松城散落在河谷之中,略显寥落与孤寂。梁云他们情绪低落,原来让大家抱有极大期望的拜松盆地看来要让大家失望了。如果这样,中亚考古队可能会走入死胡同。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想到这里,梁云的心情沉重起来。

无奈之下,梁云他们准备返程。

到了拜松火车站,梁云突然想起来,自己以前读过一份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家的记录资料,里面提到拜松附近有古代墓地遗址,20世纪8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还曾经对其进行过发掘和清理,但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大家现在已经说不清了。这时候,阿纳耶夫也提出到拜松河边上去看看。梁云应声说道:“好!”

向南步行不足2公里,到了拜松河边,梁云眼睛一亮。这里有惊人发现!

在河岸台地土崖的断面上有一个灰层,灰层下面嵌有人骨,这是一个明显的文化堆积。刨出人骨细看,梁云判断其年代应该不晚,顿时兴奋不已。几个人快步爬上断崖,走到台地上面。台地上面有一个村落,这就是拉巴特村。在拉巴特村四周的空地上,碎陶片四处散落,还夹杂着人骨碎片。这些陶片和人骨是当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时翻到地面上的。

梁云捡起几块碎陶片仔细察看,嘴里自言自语:“这些陶片属于哪个时代呢?”其实,梁云心里已经云涛翻滚,激动不已,按他的初步判断和感觉,这个遗址应该与月氏有关系。这是一种职业直觉,是长期沉浸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思索中的结果,也是长期追寻大月氏文化遗存的潜意识与自身知识碰撞的结果。

梁云身后的穆塔力夫不紧不慢地说:“月氏。”月氏在中外史书中都有记载,而且所有语言都称之为“月氏(Yuch-chih)”。穆塔力夫是用俄语说出“月氏”之名的,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正经话。穆塔力夫是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资深专家,对乌境内的文化遗迹和文物掌握得比较清楚。

梁云听到这句话,不由得笑了起来,马上拿出手机拍摄了碎陶片、人骨以及现场,把照片发给王建新,并简单说了说自己的判断和感觉。习通源装置好无人机设备,从空中鸟瞰整个现场,结果发现,在拉巴特村的南北分布着大片的墓葬遗址,许多墓葬已经被完全铲出地面。

2016年的年根,拉巴特墓地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

这是一个背靠山坡草地、位于河畔台地上的墓葬遗址。根据地形推定,这里在古代并不适合开展农业耕作,大概率是一个游牧人群的墓地。但按照以往的经验,游牧人群的活动区域应该贴近山前地带,这个墓葬遗址却从山前地带前进到了河边的台地之上,这是为何呢?梁云分析,是水源的问题。他们以前所见到的游牧人群遗址多分布在山脚,遗址附近必有从山中流出的河流——游牧人群也离不开水源。而拜松河谷附近的山坡上并无小河,所以游牧人群为了取水方便,向前推进到了河岸边的台地之上。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河谷平原上的农业人群把墓葬地选在河岸边的台地之上,减少对耕地的浪费,这种情况在中亚也曾经出现过。

那么,拉巴特墓地到底是游牧人群的墓地还是农业人群的墓地呢?答案只能在考古发掘之后才能探寻清楚。经过现场沟通,中乌联合考古队决定来年春夏对拉巴特墓地进行发掘。

几人在此分别,阿纳耶夫返回铁尔梅兹,梁云、习通源和穆塔力夫乘坐火车返回撒马尔罕。之后,梁云和习通源未作停留,又从撒马尔罕匆匆赶往塔什干,从塔什干飞往乌鲁木齐,然后又从乌鲁木齐转机到西安。

2017年1月3日,走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梁云就看到王建新已经在等候他们了——王建新亲自在机场迎接归来的考古队队员,这是第一次。两人拥抱一下,哈哈大笑。他俩都知道,中亚考古工作能否继续向前推进,就看拉巴特遗址了。

发掘拉巴特遗址

2017年5月,晚春初夏,中乌联合考古队直接奔赴拜松的拉巴特村。

这一次,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人员有王建新、梁云、赵东月、吴晨、王嘎,乌方有穆塔力夫、苏荷、比龙。赵东月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质人类学。王嘎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俄语教师,也是梁云的同学,这次来担任专职翻译。

考古队驻扎在拜松城郊的一个家庭旅馆里。旅馆房间都是套房,厨房、卫生间配备齐全,只是冰箱、电视机都是苏联时期的物件,笨重结实。冰箱运行时,整个房间都嗡嗡震动。电视信号则来自卫星接收器,头天晚上收看过的频道,第二天晚上得重新翻找。此外,各种水管也粗糙占地、滴答漏水,热水供应并不正常,洗澡要碰运气。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慕 瑜

终 审 | 张嘉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