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如
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重点面向15至24周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不再单纯聚焦选手创新作品,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近日,中国科协印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要求对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
近年来,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神童”频现,一些十几岁孩子的参赛作品,让硕博生也自愧不如。真有这么多神童吗?显然,神童不过是一些家长甚至是一些机构的“神操作”。有些明显超过中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娃娃课题”,背后显然是成人过度参与的结果。比如,“父母搞研究,孩子拿成果”。再如,培训机构向青少年参赛者提供一条龙服务,可以“包圆”从实验报告、查重查新到联系名师指导的全过程。这都让科创大赛备受质疑,甚至被批评为“拼爹”大赛、造假大赛、“注水”大赛。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突破了科研伦理底线,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科研潜质的后备人才,还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不诚信的毒种子,污染科研创新环境。
着眼于此,《实施办法》对参赛对象、赛制规则等方面大幅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而是面向15至24周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是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尊重。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在科学知识启蒙的阶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理论素养,都很难达到做研究课题的水平。提高年龄门槛,从根本上杜绝了小学生、初中生在父母或培训机构的帮助下提交“预制菜”的乱象,也有利于缓解家长焦虑,让他们放下拔苗助长的心思。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办法》要求建立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审查机制,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这有利于让那些弄虚作假的作品现出原形,确保每一件参赛作品都能够真实反映选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并有力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这也是维护赛事公平公正,让赛事回归育人功能,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的必然要求。
此外,《实施办法》在杜绝弄虚作假方面,不仅强调了对学术不端参赛者的零容忍,还强化办赛主体责任。比如,如因赛事组织原因引发不良社会影响,大赛组委会将取消相关赛事入选资格,该赛事两年内不得再次申报。如发现存在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将一票否决,取消相关人员参赛资格,并视情况扣减相关赛事下一届大赛推荐名额。这些规定都将倒逼赛事举办方规范办赛,强化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审查,从而净化赛事环境。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活动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整个创新人才培养链条的最前端。培养足够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关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各类科创赛事,不仅要承担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功能,更要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诚信意识,帮助青少年系好科研路上的 “第一粒扣子”,走好科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