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本文研究天河区如何大力激发已有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强化创新链与港澳、海归高层次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链融合”),探索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实现路径。

本文基于两次调研分析指出,在广州及天河创业就业的许多港澳青年人才普遍存在一定的发展需求: 第一,当前虽然设置大量优惠政策,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和发展,但政策落实不够,导致未能惠及很多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 第二,基层群团组织的活动与港澳青年脱节,未能在帮助港澳青年及吸引港澳青年融入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港澳青年企业家在珠三角地区创业发展,存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隔阂和制度性的壁垒。天河区需要正视当前存在的一些短板,在推进“两链融合”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本文据此提出了创新“两链融合”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 一是多渠道建言,倡议建立共享最优惠政策的创新性机制,切实实现在全市范围内的合作共赢; 二是联合本地科创和产业资源,协同打造“嵌入式的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体”,实现全链条创新发展; 三是设立多元沟通协商机制,充分聆听青年人才的诉求,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本文为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天河区基层委员会联合课题组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

刘建(组长),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常委、天河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天河区人大财经工委主任,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政策;

蒋余浩(执笔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体系比较研究、中国数字经济政策;

杨阳,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委员、天河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技创新;

吴璧君,中山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政策研究。

广州市与天河区已在营建激励和支持海归、港澳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大湾区各个地市区的政策相比,广州市与天河区人才激励的政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相对弱化趋向,且仍存在政策供给与人才发展诉求匹配性有待加强、政策落地难等问题。

借助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契机,如何立足科技创新,打通激励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的堵点难点,吸引海归、港澳高层次人才协同探索“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值得深入研究。

为此,本文梳理了广州市及天河区创新链与港澳人才链融合发展的相关情况,结合对在穗特别是天河区海归与港澳青年人才发展需求的调研分析,对进一步推进天河区创新链与以海归及港澳青年为主体的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广州“两链融合”发展概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做出了重大部署,明确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1】

在“四链”中,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2】广东省委遵循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殷切嘱托,结合广东发展实际,形成了“1310”具体部署。依托大湾区地域与制度优势,将港澳人才优势与内地创新资源高效有机结合,是实现部署中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广州市委对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形成“1312”思路举措,提出:“要强化人才引领驱动,深入推进‘广聚英才’人才工程,用好南沙、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平台和载体,加快引进更多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主引擎’。” 【3】

以天河区为例,天河区始终坚持“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天河所能”,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支持和激励海归、港澳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的政策。

据统计,天河区目前已吸引超过4000家港澳企业在天河投资;与省人社厅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办了全省首个港澳青年之家、港澳青年支援中心以及全市首个“五乐”一体化粤港澳青创园区,全区已有13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917个。 【4】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以“政府提供场地、机构筹资建设、专业团队运营、公益服务为主”的模式建设运营。

广州海归及港澳青年人才的基本特点与发展需求

在广州居住生活或创业就业的海归和港澳青年人才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点,也有许多共同的发展需求。天河区要推动创新链与高层次人才链融合发展,需要直面这些基本情况与问题。

(一)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本文研究成果基于2022年11月和2023年6月的两次调研。 【5】调研团队对在广州市创业的150位海归、港澳青年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主要在天河区的海归、港澳青年有30—40人。 【6】

受访者中,男、女比例为58%、42%; 海归青年与港澳青年分别占20%和80%; 主要在内地接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占28%,主要在港澳或国外接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占66%,其他占6%。

港澳青年中,从内地转籍港澳并且主要成长在港澳地区的占48%,在港澳出生并且主要成长于海外的占28%,主要在内地生活但取得港澳籍的占24%。个人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占40%,20万50万元的占34%,51万~100万元的占16%,其他占10%。本文以下内容,以在天河区居住或创业就业的海归、港澳青年情况为主。

(二)港澳青年人才的基本特点【7】

1. 观念特点

穗港澳三地青年发展观既有趋同的共性方面,也有存在差异的特性方面。广州青年更偏重国家稳定和经济增长,而港澳青年,特别是香港青年对于政治权利的关注度更高。

比如,广州青年认为“维持社会秩序”是最重要以及最迫切的,而港澳青年则认为“保障言论自由”更为重要。在“重要的政府决策上有更多的发言权”重要性方面,广州与港澳青年的差异更大。 【8】 另外,在追求稳定的经济方面,广州与澳门青年看法一致性较高,而香港青年对与经济相关的事项关注度普遍都不高。

2. 认知特点

首先是国家认同感。回归以来,澳门青年的国家认同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水平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又回升的曲折变化。 【9】与较年长群体相比,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水平略低。随着国家整体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大湾区获得难得发展机遇和《国安法》在香港的落地以及新一届特区政府展现新气象等,香港年轻人的国家认同度逐步回升。

其次是多元文化融合。港澳青年的父辈大都从广东移民到港澳,因此港澳青年也深受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影响。同时,港澳青年亦拥抱其他地区的文化。港澳人士非常喜爱到东南亚和欧美地区旅游,港澳地区各国餐馆林立。

最后是政治文化。由于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香港青年大学生更关注“保障言论自由”及“更多决策参与权”。对于澳门青年而言,虽然他们和香港青年一样,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氛围影响下,但与香港不同的是,澳门大众政治文化很少受葡萄牙文化控制,因此澳门青年发展观更为多元均衡,且在思想习惯上更与内地青年接近。


2024年11月24日,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图源:新华社

3. 沟通特点

由于港澳生活节奏较快,普遍来说,港澳青年的性格较爽直,具备实干精神,说话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拐弯抹角。因此,简单直接的宣传方式对港澳青年最为有效。清楚明了告诉港澳青年政策对其的好处,宣传效果最佳。调研中很多受访者表示对于内地很多政策文件无法“有效阅读”,可能与一贯以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理解习惯有关。

(三)港澳青年人才的发展需求【10】

首先,受访的港澳青年希望获得政府帮助,包括落实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政府提供的创业启动资金和为青年企业家交流而搭建的平台。此外,对便捷的融资手段、工业园区等都有所期待。总之,对政府政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创业领域。

其次,港澳青年表示希望参与共青团等基层群团组织的活动以及其他协会商会的活动,希望通过活动扩大自身的交往范围,同时获得了解内地政策的机会。

最后,受访港澳青年提出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需求,主要包括了解内地各类政策、同政府加强交流、解决困难、融入社区生活等。此外,部分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还希望社会组织帮助开展技能培训、提供住房等公共服务以及解决子女入学、就医等生活问题。

总而言之,来广州市及天河区发展的港澳青年对国家的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前景都有比较深的认同和认可,但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困惑 (见表1)。

这些困难包括了干事创业方面的阻碍,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难处,如社会交往、情感需求等。为不断增进港澳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政府部门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通过建立有效制度机制的方式持续、细致地予以应对。


(四)当前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综合对在穗及天河海归与港澳青年的发展需求分析,课题组总结出当前人才政策和人才引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前珠三角的政策实践中普遍存在,为天河区深化“两链融合”的政策改善提供了鲜明导向。

第一,多数地方设置大量优惠政策,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和发展,但政策落实不够,导致未能惠及很多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

这方面有较多案例。例如,支持港澳青年在珠三角部分城市购房置业的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地。当前,部分珠三角二三线城市仍参照外籍人士对港澳居民在内地购买自住房屋进行管理 (即有居住时间、购房手续和审批程序限制),同时港澳居民在珠三角部分城市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相关政策仍待进一步落实。 有相当一部分优惠政策仍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真正惠及青年人才。又如,港澳青年创业的机制保障不健全。珠三角地区一些地市对港澳青年创业的机制保障仅停留在文本上,实施细节方面还有不少技术性难题需要克服。

总之,珠三角各地市在政策落实方面存在一定可改进之处,如许多在天河区创业就业的港澳青年都表示,希望获得途径,向省市政府反映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珠三角城市群团组织的活动与港澳青年脱节,未能在帮助港澳青年及吸引港澳青年融入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部分城市基层群团组织与港澳青年联系不密切。主要表现在: 首先,缺少专门的平台整合、发布活动信息,港澳青年无法清楚了解群团组织活动安排; 其次,相关单位群团组织活动缺乏主动性,街镇青年组织活动未能吸引企业、学校等港澳青年居多的单位参加。

另一方面,基层群团组织的许多活动活力不足,且经常流于形式。例如,首先,学校、企业、街道、社区群团组织的活动少且有涵盖面上的局限性,难以真正联动港澳员工、学生、居民; 其次,基层团委活动类型单一、形式化,缺乏灵活性和自由度,部分活动如歌手大会等虽然关注度较高,但又有参与门槛过高的问题,而且缺少其他辅助性活动相配合,难以吸纳广大港澳青年。


2024年6月17日,澳门青年在创业孵化中心工作。图源:新华社

第三,港澳青年企业家在珠三角地区创业发展,存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隔阂和制度性的壁垒。

这方面问题的表现很多,首先,粤港澳三地虽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与语言基础,但因社会制度、教育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三地青年人才在语言细节、文化与价值观方面仍存在差异。这使得奉行个体自由、制度至上价值观念的港澳青年人才在内地创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临社会文化方面的疑惑、矛盾甚至冲突。

其次,目前珠三角的二三线城市社会创新氛围不足,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比较强,致使二三线城市难以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形成竞争力,而广深的创新辐射力仍有待加强。

与珠三角地区形成对比的是,上海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009年上海市就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进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素质”“辐射和带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长江流域以及我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等举措,2021年通过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此前工作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深化与苏浙皖分工合作”的措施。

总之,在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方面,广深两城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深入开展。且珠三角部分城市既没有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也不常宣传讨论新科技、新技术,因此港澳青年企业家无法通过交流获取信息。同时,政府的招商引资模式过于陈旧,仅把外地大企业的生产线搬来,而没有相应对接科技信息、产学研信息。 【11】

再次,营商环境仍待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之一是: 在部分自贸区内,税收优惠政策条件过于严格。目前,大湾区内的自贸区已开始对区内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实施部分优惠。然而,许多港澳创业公司由于注册地址不在自贸区、前置审批不通过、主营业务不属于可享受优惠的项目等,无法享受税务优惠。

最后,地方政府创业扶持力度虽在不断加大,但政策信息的发布平台分散,而且政策要求繁杂,难以为港澳青年企业家所充分利用。

例如,珠三角城市针对港澳青年企业家创业,已有多项支援计划,但不同单位主办的资助项目没有统一整合的信息发布渠道,信息搜索咨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创业投资政策文件与法律法规繁多且更新缓慢,仅通过宣传网站难以判断其有效性,导致青年人难以有效了解法规和申请投资;

港澳青年在珠三角各地申请创业支援计划时需要面对繁杂的申请要求与限制性条款,如学历、履历、年龄、创业领域、设立企业地点等,通常难以成功申请资助;

政府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帮助有限。当前部分城市优惠政策多以“普惠”形式出现并希望不同企业“竞争”以获取优惠,导致政策主要服务于资源更为丰富的大企业集团。

天河区“两链融合”实施情况

(一)政策思路及实效

近年来,天河区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创新和激励人才发展的政策举措。如2020年底推出《广州市天河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人才激励办法》,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广聚英才计划”; 2023年8月出台《广州市天河区深化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在设置不同层级的奖补之外,还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在香港设立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离岸孵化服务中心,支持港澳地区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在天河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在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下,天河区已经形成“打造产业高地,以产引才”“强化人才引领,以才促产”“深化产学研结合,实现平台育才”“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用心留才”的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思路,通过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强集聚相关领域的产业人才、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并通过培养不同层级的技术经纪人、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等举措,做强做大科创市场,为高层次人才的持续发展创建优良平台。

根据调研,近年来天河区科技创新及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在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中排名第三,具体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一是创新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2022年天河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51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3293家,均约占全市1/5; “独角兽”“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22家,占全市20%以上。

二是高端专业孵化育成体系逐步建成。以“天河优创”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建立“以赛促评”的评价机制,2022年国家级孵化载体达39家,增量和总量均居全市第一位。

三是基础研究能力显著增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拥有广深科技走廊上的“最强大脑”,集聚5所高校 (其中4所为“双一流”高校,占全省“双一流”高校的50%)、11家科研机构、16所职业院校、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9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四是尖端科技人才高度集聚,全面优化院士团队人才服务工作。全区已集聚院士48人,2021年以来累计遴选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精英人才和新锐人才56人。

(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2023年6月,《天河区“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划提出,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天河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产才融合发展不够充分,重点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集聚度不高;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有待加强,国际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仍在探索阶段; 人才配套服务有待优化等。对标北上深的人才服务便利化、标准化举措,天河在人才服务的软硬件方面都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安居、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缺口。 【12】

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剧变,以及周边各个地市大力出台创新性政策举措,天河区需要正视当前存在的一些短板,在推进“两链融合”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是需要充分意识到天河区的相关政策与周边一些地市对比的优劣势。

例如,2022年《南沙方案》出台,其中对于港澳企业的优惠税负、对于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等规定都在广州市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 又如,深圳市光明新区实施“鸿鹄人才”政策计划,给予A类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奖补达300万元,B类人才(深圳市级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奖补达200万元,此外还给予到光明科学城创业的科技型企业家每人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特别优秀的人才创业项目,经“一事一议”可给予每人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

天河区重点人才激励办法规定的最高奖补为:“新引进国际尖端人才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现代商贸、高端专业服务、工业、建筑、文化等重点扶持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领导者可获得‘天河英杰’称号,并获得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其他各类奖补标准:“企业新设立院士、博士后和博士工作站可获得最高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全职引进院士最高可获得500万元安家费支持,新进站博士后和博士最高可获得50万元生活补贴和安家费支持”,以及“根据人才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给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精英人才、新锐人才项目50万元、30万元、最高20万元资金支持”。

相比较而言,《南沙方案》给予港澳企业的优惠税负、光明新区人才政策的奖补力度以及涉及人才类别的多层次和多面向,都超过了天河区。当然,我们指出这种政策内容的差异,并不是主张天河区应当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

事实上,已有研究指出当前各地人才政策与当地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阶段脱节的问题, 【13】天河区在港澳创新人才集聚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在区位上也较光明新区、南沙区更有优势,不建议将着力点放在优惠政策攀比上。本文指出天河区与南沙以及深圳光明新区在政策层面的差异,希望强调的是,天河区需要正视当前的发展形势,探索新的思路,充分挖掘既有政策的潜能,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新的竞争力和动能。

二是需要对天河区产业发展状况有明确的认识,找出相关工作难以实现重大突破的症结。【14】

目前,由于内外部发展形势变动巨大,我国的许多高新产业存在被欧美围堵的潜在风险,各地市区的产业发展出现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生态建设难以完善等严重问题。对于天河区而言,有环五山高校创新策源区,但是相当多的企业对于这些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而企业相互之间也缺乏有机的协作关联。

尤其是诸多创新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香港科大(广州)、霍英东研究院等位于广州市本地的高校和院所之间的联系及合作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创新主体互联、创新力量互促的良性局面。天河区需要在这方面实施一些创新性举措,推动打造一批“嵌入式的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体”,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产业发展为动力、科创底座为支撑的高新产业发展生态。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三是需要认真分析海归、港澳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发展的各类需求,提升政策回应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我国以政府优惠政策为主体的引才方式,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引进时当作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却跟不上”。比如,香港高校和研究机构无法将其拥有的科研设备直接转运或赠送给大湾区内地的分校和研究分院,且设备返修也只能按照进口办理,科研设备的共用共享规则和政策并未实现全覆盖,部分重要设备仍然被排除在外。

又如,职称资格认证机制的衔接体系尚待理顺,境外工作经历无法视为同等境内工作经历,因为一般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申报科技类项目或者职称,都要求获得省部级和市级奖项,而他们的海外成果没有对等认证的相关文件依据。这些制度上的障碍,进一步约束两地的科技联合创新。 【15】

由于有相当多的障碍或者服务不力的问题,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上不顺,不是区级层面能够解决的,因此,天河区只能发力提高政策回应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协商机制,为已在天河居住生活或创业就业的各类人才服务,回应他们的诉求,为他们的疑问提供较为妥当的回答。

天河区创新“两链融合”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

(一)多渠道建言,倡议建立共享最优惠政策的创新机制,切实实现在全市范围内的合作共赢

一是多渠道开展研究和倡议,讨论在全市范围内共享、共用最优惠政策的可行性。例如《南沙方案》中的优惠政策,天河区可以通过承诺什么样的条件而直接予以利用? 又如,在南沙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港澳专业人士(如建筑师、会计师等)相应也能在天河区等广州的其他区执业。

二是在市级层面建立统筹机制,形成全市协同发展、依据各自贡献分享数据指标的制度规范,改变此前各区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偏重竞争轻视合作的局面。

三是研究经济发展数据、社会发展数据、财政收入数据等重要指标进行重新统计的方法,确保更科学地反映各区的贡献,为实现全市各区高度协同发展减少阻力。比如,通过建立更科学的统计数据计量方法,鼓励在南沙享受优惠政策的港澳企业将经营范围扩展至广州全市各区,以此既能为这些港澳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又能有效避免各区之间通过优惠政策形成“市内恶性竞争”。

(二)联合本地科创和产业资源,协同打造“嵌入式的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体”,实现全链条创新发展

一是与环五山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天河基地平台,实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近转化。针对合作高校不同的痛点问题,策划专场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精准匹配区内企业技术需求,力争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联动周边高校院所,通过天河基地提供配套服务,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园建设与发展,容纳更多科技成果就近转化。

二是设立专门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向位于本地的诸多高校和院所寻求科创资源支持。支持中小微企业聘请本地专家一对一“把脉”,举办精准对接会,帮助天河区中小微创新企业打磨和完善技术需求参数。

三是区政府牵头建立“产学研金”科技发展平台,吸引香港基础研究资源,面向源头夯实天河区的“科创之基”。

首先,探索设立穗港合作工作专班机制,下设科创合作办事处,办事处成员应由天河区科工信局和香港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由天河区牵头设置。在政策服务方面,就科创领域的数据要素流动安全问题、技术创业融资问题、知识产权交易纠纷问题等,设立银行业务、律师业务、海关业务等专营枢纽点,从政策、政务方面提供优质、专项服务。

其次,率先探索穗港产学研常规合作机制,以“技术猎头+基金引入+基地运营”的模式,为引入香港技术提供全链条服务。目前,南沙的穗港产学研基地已经发挥一定作用,天河区可以借鉴其经验设置技术顾问、知识产权顾问、技术猎头等专业职位,直接对接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的研究人员,协助研究人员进行技术转移和技术落地。同时,提供基金支持、扶持上市等一条龙服务。

再次,支持天河区科创企业积极加入港深联合推动的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项目,强化“全球风险投资之都”建设。尤其是针对有利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硬科技”,天河区应当设立科技金融创投基金,链接香港基础研究项目以及香港风投产品等。 【16】

(三)设立多元沟通协商机制,充分聆听青年人才的诉求,增强 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推动人才政策和创业优惠落地,增强对港澳青年的吸引力。 【17】

首先,建立专业化的第三方主体,专门从事政策服务和定期核准等工作,及时发现和完善优惠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港澳居民置业贷款政策方面,探索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同时探索推进与港澳之间征信体系的衔接。

再次,通过横向协调机制,统筹政府内部行政审批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建立便捷、有效、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发布明确、具体的最新人才政策与创业政策,并设立政府服务咨询处给予指导。最后,简化人才政策与创业优惠补贴申请程序,可考虑借助“区块链”等新技术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尽快开通网上业务办理渠道,或专门设立申请文件递交点以方便申请人。

二是天河区率先创新组织建设模式,与港澳青年形成紧密联系,帮助港澳青年融入内地主流生活。 首先,着重发挥区支持港澳台青年来穗创新创业专项小组的作用,借助行业协会、青年之家等平台,搭建内地青年与港澳青年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开展多元化、普适化、便利、具有创意、面向青年群体的活动,并出台相应激励措施,推动内地青年与港澳青年的交流、合作。

其次,支持香港离岸孵化服务中心、天河港澳社区的设立和建设,在穗港澳举办交流活动,定期聘请海内外研究中国和世界发展问题的专家、官员开办讲座或培训课程,全力促进三地政策信息流动、发展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最后,区科工信局可组织港澳青年企业家访问团,与内地及香港、澳门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联系,推动港澳青年企业家接触科技发明和科研成果,吸引港澳优质科创资源流入,进而增加天河区企业获取科创资源的机会。

*本文执笔:蒋余浩 IPP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中心(南沙)中心主任、研究员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蒋余浩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第32页。

【2】张庆民、顾玉萍: 《 链接与协同: 产教融合 “ 四链” 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 国家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 2021 年第4期; 郑永年: 《人才高地建设与中国的科技现代化》,《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年第12期。

【3】《广州市落实 “1312” 思路举措扎实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2023年8月 17日,https: / / www. gz. gov. cn/ xw/ gzyw/ content/ post_ 9163012. html。

【4】《双创基地 “雁阵” 携手,创响湾区天河逐梦》,广州人才工作网, 2023年7月17日,https: / /tianhe.gzrcwork.com/detail/24242; 《 “三条”上线,全方位为港澳青年创业就业 “搭台搭梯” 》, 南方财经,2023年8月10日,https: / / jg-static. eeo. com. cn/ article/ info?id = 059be6cc42984c691cb3766bff72b3a5&channelUuid = undefined。

【5】两次调研都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和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大力协助。

【6】“主要居住生活或创业就业地” 指的是在访谈前 3 年内多数时间居住生活或创业就业的地区。 两次调研的受访者都有在珠三角生活或创业就业的经历,而且以在广州和佛山两地居 住生活或创业就业者居多。

【7】由于本次受访者中的海归青年人才多是在内地接受了本科及以上教育,在行事风格、文化认同、认识特征等方面比较容易融入天河的经济社会发展氛围, 本文以下的基本情况总结 侧重于在港澳生活比较久的青年人才。

【8】参见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大湾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调研资料》 。

【9】夏瑛:《 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 趋势、现状和成因》 ,《 当代港澳研究》 2019年第2期。

【10】本次受访的海归青年人才多为高校等科研机构引进人才,在人才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得到了单位的大力协助,因此以下总结的发展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多为在社会上创业就业的港澳青年的情况。

【11】需要指出的是,天河区在这方面有许多领先的做法,已形成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从人才到要素的集聚效应,进一步的工作将是不断以高质量的服务优化科技、人才、 资金、信息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合理化程度。

【12】《建高水平人才高地, 天河准备这样干》,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 年6月6日, http: / / www. thnet. gov. cn / zjth / tzth / qykb / zcfg / content / post_ 9069787. html。

【13】《庄文越: 聚焦、 开放与协同———大湾区人才困境的破解思路》, “IPP 评论” 网易号, 2023 年 6 月 1 日, https: / / m. 163. com / dy / article / I653TIV70514BTKQ. html? spss = adap_ pc。

【14】谢伟: 《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与路径优化———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探 求》 2021年第1期。

【15】更多阻碍穗港科技合作的制度性问题, 参见蒋余浩、张若梅《穗港协同探索全链条创新发 展新路径》,《穗府调研》 2023 年第 7 期。

【16】2023年8月出台的 《 广州市天河区深化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 提出 了建立政府孵化平台支持港澳青年创业的举措, 本文的建议则更强调通过建立更大规模的 “产学研金” 科技发展平台, 吸引港澳的科研资源、 金融资源等注入, 协同推动天河区的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17】2023年8月出台的 《广州市天河区深化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 提出, 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在香港设立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离岸孵化服务中心、支持港澳地区 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在天河行政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等等,对于支持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发展格局形成创新性举措。这些举措与本文提出的设立多元沟通协商机制的 建议相配合,能产生更好地推动港澳青年融入祖国建设大业的效果。

解放日报 | 郑永年:现代化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发展经验


IPP国际会议|蒋余浩: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非线性创新观”的探索


郑永年×黄铠×袁晓辉×刘磊×刘少山:人工智能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