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忆旧丨童年的冬天童年的年
作者:宋晓慧
一一童年的冬天
当旧光阴漫卷而来
心头掠过阵阵温柔的风
虔诚的捧起岁月的礼物——
2022年热播的开年大戏《人世间》讲叙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人世间》深度还原了那个时期的生活,剧中很多场景都是在长春拍摄的,一切都是那样亲切。剧里的“光字片”部分场景是长春铁北,那一排排青砖平房,一扇扇脱漆褪色的门窗,一个个堆满破烂的小院儿,一条条被挤的没有路的路,是那么的真实,特别是那亲如一家的邻居,把我带回久远的童年。
小时候我家住在大杂院,包括一个二层楼和一排平房。全院十几户人家像亲戚一样,孩子们都在一个学校读书,每天一起上学,一起玩,家家都开着门,日子过得热热闹闹。 大概是1968年,院儿里新搬来一户,家里只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儿和她的爸爸。我家住在二楼的最西边,她家住在二楼的最东边,每天都能看见她坐在楼梯凳上哭,后来姥姥就让她住在我家,一住就是一年多。邻里关系和电视剧《人世间》里一模一样。
【那年冬季的长春街巷,资料图片。↑】
童年的记忆中,国庆节刚过,家家就忙着准备冬储菜了。街上一辆辆装满大白菜的卡车一趟趟的穿梭,副食店门口放着能称几百斤的铁磅秤,售货员眼睛盯着秤,叭叭的左右移动着秤砣,称重量忙收款。所有的冬储菜都是凭票供应,按照人口定量分配,人们排着长队购买,大人孩子齐上阵,有人排队交款,有人排队取菜,互相帮忙,用手推车前拽后推把菜运回家。
那时候窗框都是木头的,只有一层玻璃,冬天来临前,家家都会将报纸裁成一寸多宽的长条,用面粉制成浆糊,把所有的窗户缝都糊上,以此减少冷风进入室内。妈妈会给我们织毛衣,毛裤,围巾,手套……,姥姥则给全家人做棉衣,棉裤,有时还给我们做棉鞋,而这一切都要在第一场雪到来之前准备完毕。
长春的冬天到处都是天然滑冰场, 戴着毛线织的滑冰帽,肩上挎一副冰刀鞋去滑冰,是童年冬天里最美好的记忆。最正规的滑冰场是长春市胜利公园露天滑冰场,有跑道,可承办冰上运动比赛。它的西侧还有一个灯光球场,夏天是篮球场,冬天浇上水就是滑冰场。
【那年冬季里人民广场上的人们,资料图片。↑】
小时候玩冰球的球杆,我们叫它冰拐子都是自制的。一种是一根木棍,前面钉一块胶合板;另一种是找一截弯树杈,扒去树皮 ,后一种更结实、耐用。最难忘的是观看冰球比赛,当年的室外看台都是水泥台阶,冬天只能站着观看。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寒冷,棉袄、棉裤、棉鞋、棉帽子、围巾、脖套、手套全副武装依然冻的瑟瑟发抖,大人,孩子都是边看比赛边捂着耳朵,跺着脚。
我们的童年,即便冬天也是在户外活动。路面的积雪被脚步压成冰,孩子们选择有冰的地方打“出溜滑”。这是北方孩子的特有技能,站在冰面上,一只脚往后蹬,然后双脚一并,从冰面上嗖的滑过去,这样比走快很多,还好玩。偶尔摔个屁股蹲儿,就会笑着爬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跑着向前走。选一个有坡的地面泼上水,结冰后就是一个天然的滑梯。打雪仗,玩雪橇,抽冰尜,滑雪是北方孩子冬天的快乐,半个世纪过去了,记忆依然那么清晰。
【年画中的滑冰场面,图片源自网络。↑】
从天而降的雪花飘飘洒洒,给孩子们带来无比的欢乐。洁白的雪像白糖一样铺满大街小巷,房屋,树木都披上圣洁的面纱,犹如走进一个童话世界。当年学校没有“休雪假”,学生们会带上清雪工具早早的到学校,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指定分配的扫雪区。师生一起拿着铁锹,把雪推到路边,树下,堆成一座座的小山和雪人,还会悄悄的把雪扬到其他同学的脸上,灌到衣领中,一阵阵的吵闹声,欢笑声,打着滚儿在雪中追敢着……
一一童年的年
放声呼唤着,呼唤着遥远
那年,那月,那深情的抚育
那一个个红红火火的年——
每每快过年的时候就会想起姥姥,眼前就浮现一堆画面,每一个画面都是姥姥忙碌的身影,六七十岁弱小的身躯,一步一挪的三寸金莲,当年她是怎样组织和操办的过年呢?
【年画里的春节,作者供图。↑】
姥姥是从清朝那时走过来的小脚女人,生过五个儿女,只有我妈幸运的活了下来,她说是因为她给妈妈起的小名叫栓,门栓的栓,所以妈妈才被她一声声的拴住。她的一生都围绕着她这唯一的女儿和我们兄妹三人。姥姥没有文化,只认识姥爷和她自己的名字还有大小多少等眼前常见的十几个字,河北老家常有信来,李凤山大人收,这是她记得最牢的字,信封里装着她的惦念和乡愁 。
六十年代是计划经济,一切都要凭票购买,布票、粮票、肉票、糖票、豆腐票、鸡蛋票……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桩抹不去的记忆。在姥姥的指挥下,我和哥哥也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备年货、买年货活动之中,买一次离年就近一天。我俩拉着爬犁和姥姥一起去粮店买米,买面,买油,买过年特供的葵花籽和花生。那时候粮食是每人每月按量供应,姥姥总是把每月的“细粮"存在粮证上,留着过年一起买。她经常拿出粮证,翻到最后一页让我给她念,告诉她粮证上存了多少精粉,多少香油。
【记忆中,过年时的小红灯笼。作者供图。↑】
每年过年前姥姥都给我和哥哥做一套新的棉袄棉裤,哥哥的棉袄面都是蓝色,我的是花布或者是那种叫线绨的丝绸,棉裤和棉袄里儿常用穿旧了的裤子和衬衫。首先把这些旧衣服裁剪、拼缝成需要的型状,用熨斗烙平。那时的熨斗叫烙铁,先将烙铁放在炉子上加热,再把一块湿布放在要熨的布上,一下一下的熨,湿布干了,熨的布也就平整贴和了,然后把崭新的布面铺在炕上,中间一层层的絮上棉花,把里布放在上面铺平,这样才开始一针针一线线的绗。
她总是盘着腿坐在她那大铺炕上,先是拿着针在头皮上划几下,然后在布上划出深深的一条线,沿着这条线绗出来的针码直,针脚也匀。姥姥做衣服从来不用尺量身,只是用手比一下看看是几拿(读三声)件件合体。棉袄棉裤平平整整,穿上既舒服又好看。有时候姥姥还教我纤衣服边和袖口。帮姥姥认针,时时的钩一下炉火是我常常要做的事。
【过新年穿新衣的欢喜少年,图片来自微信公号。↑】
姥姥不仅会做衣服,还会做鞋。记得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她就会把平日积攒的碎布拿出来,用一块木板把布一层层的粘到一起,打成袼褙。凉干后剪成鞋底的形状,再用白色的布条沿上边,三层五层的叠到一起,便一针针的纳鞋底。每当穿新鞋的时候,姥姥都让我站在门槛上踩一踩,说这样穿起来就不板脚了。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儿姥姥就用她那河北口音念这段儿歌,她要开始蒸饽饽了,年前她要蒸上几锅的各种各样的饽饽,红豆包、糖三角、还要把馒头做成桃和金鱼型状,用大枣做金鱼的眼睛……姥姥的面盆像洗脸盆那么大,早上把和好面的盆放到炉子旁边,到下午就变成一大盆软软的一拽就拉丝的发面。到了“二十八把面发"那一天姥姥早就蒸完几锅白白胖胖的饽饽冻上了。从小到大最愿意吃姥姥做的大肉包子,肉汁都浸漫到包子皮儿里。
童年的年总是从三十儿下午开始,在大人们忙着剁馅准备包饺子之前,我就把看了一遍又一遍的过年穿的新衣服、新鞋、新袜全搬过来,一件一件美美的穿上,对着镜子让姥姥把我那长长的辫子系上漂亮的丝绸头绫子,欢乐的跑到院子里和小伙伴一起打着灯笼,一趟趟的上楼下楼,跑着笑着呼喊来更多的小伙伴,红蜡烛点亮的玻璃灯笼和噼里啪啦的爆竹温暖,映红了年三十儿的夜晚………
(原文来自作者的美篇,有改动。)
作者简介:宋晓慧,笔名太阳屋,长春市人,银行退休职员。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文章,欢迎阅读点赞、划线留言、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