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军事奇才却政治平庸

新视角读《史记》之八十四

文/宋玉山

韩信,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夸赞他说:“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话没错,刘邦善于统筹战略问题,战术方面确实比不上韩信。

韩信率军开辟第二战场,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历经百战,无一败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然而,这样一位军事奇才,在政治上却很平庸,不会处理关系,只知道谋军事,不懂得谋自身,功成之后,反而被杀,夷灭三族,令人痛惜。司马迁专门写了《淮阴侯列传》,记述了韩信的事迹。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是淮阴人,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自己不想办法维持生活,而是经常到别人家里蹭吃蹭喝,人们都很厌恶他。韩信曾经一连数月,在南昌亭长家里吃闲饭,亭长妻子终于不能忍受,把他赶走了。

韩信没地方吃饭,在河边溜达。一群女人在洗衣服,其中一位大娘心善,见韩信饿了,就把自己带的饭给他吃。韩信却一连几十天都去吃大娘的饭,还对大娘说:“以后,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大娘十分生气,指责他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何以立于天地之间?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要你报答吗?”可见韩信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受人们喜欢。

韩信虽穷,却有大志,想去做官,因为品行不好,没有被推选。韩信腰里插把剑,整日游手好闲。一天,淮阴屠夫中有个年轻人拦住他,挑衅说:“你虽然长得高大,还带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你如果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你怕死,就从我裤裆里钻过去。”

韩信打量了他一番,然后趴在地上,果真从他裤裆里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哄然大笑,这就是著名的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其实,韩信完全可以不理他,一走了之,根本没有必要受这“胯下之辱。”从以上记载来看,韩信在年轻的时候,就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会处事。

陈胜起义,天下大乱。项梁率军来到淮阴,韩信参加了项梁部队,当了一名小兵,项梁死后,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是一名低级军官。韩信屡次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都没有采纳。等到刘邦入蜀之时,韩信就脱离项羽,投奔了刘邦,但也只是做了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

在这期间,韩信不仅没有受到重用,反而险遭杀身之祸。不知因为何事,韩信犯法,被判斩刑。刑场之上,眼见同伴十三人都已经人头落地,最后轮到了韩信。韩信壮志未酬,心中不甘,仰天长叹,恰巧看见夏侯婴从此路过,便大声喊道:“汉王难道不想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夏侯婴闻声一看,见韩信相貌堂堂,说话不同凡响,就把他放了。夏侯婴与他交谈后,认为韩信有才干,就向刘邦推荐。刘邦没有察觉韩信有出奇超众的才能,看夏侯婴面子,便让他做了治栗都尉,官稍大了一点。夏侯婴与刘邦是贫贱之交,忠心耿耿,屡立战功。许多人只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殊不知,当时如果没有夏侯婴,韩信早就成了刀下之鬼,哪里还有什么大功可言?

后来,韩信的才能终于被萧何发现了。萧何竭力劝说刘邦,让韩信当了大将军。刘邦在拜将仪式结束之后,与韩信做了一番长谈。韩信终于有了机会,展示自己胸中韬略和军事才能。他向刘邦阐述了天下大势,分析了刘邦与项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

韩信说:“项羽虽然凶猛,但只是匹夫之勇;他虽然待人慈爱,部下生病,他都流泪,也不过是妇人之仁;项羽号称霸王,却分封不公,残暴无道,已经失去人心。所以,项羽是不难被打败的。大王要与他反其道而行之,实行仁义,重用人才,分封功臣。应该首先平定三秦,以关中为根据地,然后挥师东征,夺取天下。”

韩信这一番宏论,总体上是对的,刘邦十分高兴。但在一个重大问题上,韩信却与刘邦有着严重分歧。韩信建议刘邦,打下来的城邑和土地,用来分封功臣,同享富贵,以便让人心服口服。刘邦作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此却并不赞同,他要搞的,仍然是中央集权。同时,刘邦也看出韩信有称王的野心,对他产生了提防之心。

刘邦按照韩信的计策,迅速平定三秦,同时占领了关外大片土地。然而,刘邦并没有听从韩信分封的建议,而是继续实行郡县制。刘邦在关中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在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河内郡,占领魏国以后,又把魏国设置为三个郡。可见,早在韩信出山之前,就与刘邦有了严重分歧,引起了刘邦的猜忌,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而韩信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表现了他在政治上见识浅薄。

刘邦出关东征,采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兵分两路。一路由刘邦率军,与项羽对峙,吸引楚军主力;另一路由韩信率领,去攻打魏、代、赵、燕、齐广大地区。韩信不负重托,充分展示其军事才能,所向披靡,一路凯歌。他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一举攻占魏国,活捉魏王,接着又灭掉代国。刘邦闻讯大喜,但立即调走了韩信的精锐部队,同时又派张耳与韩信一同领兵。

张耳,是刘邦的亲信。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就与张耳是好朋友,经常在张耳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后来又把宝贝女儿嫁给了张耳的儿子,两人成了儿女亲家。刘邦把张耳派到韩信身边,用意不言而喻。

韩信却并不在意,继续乘胜进军,攻打赵国。韩信采取“背水作战”“置于死地而后生”等计策,经过一年多苦战,终于占领了赵国。然后,大军威逼燕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燕国投降。这样,韩信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攻占了北方大片土地,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这时,刘邦突然清晨来到韩信军营,趁韩信还没起床,闯进卧室,收取了他的印信和兵符,用军旗召集众将,宣布张耳为赵王,韩信任相国,命张耳镇守赵地,韩信去收复齐国。刘邦对韩信猜忌提防之心,已表露得十分明显,而韩信却浑然不觉,十分幼稚。

韩信领兵去收复齐国,走到半路,听说齐国已经归顺了刘邦。这本是件大好事,完全不必用兵了,但韩信为贪战功,竟然趁齐国毫无防备之机,偷袭齐国,攻占了临淄。齐国认为受了骗,杀死刘邦大臣,转而投向项羽。项羽派出援兵,韩信经过与齐楚联军苦战,虽然最终占领了齐国,但耗费时日,损伤兵力,又让刘邦背上了“不信不义”的黑锅,刘邦心里肯定十分恼怒。

韩信糊涂,没有想到这些,反而派使者去见刘邦,要求封他当假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张口骂道:“他娘的,现在军情紧急,老子心急如焚,他却要当假齐王。”还没骂完,张良和陈平在桌底下分别踢了他一脚,刘邦顿时醒悟,接着骂道:“这小子真没出息,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韩信的使者,竟然没有听出破绽。刘邦立即派张良前往,册封韩信为齐王,但心里肯定十分恼恨。韩信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对刘邦感恩戴德。

此时,项羽已明显处于劣势,于是派人游说韩信,希望韩信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韩信的谋士中,也有人提出这种建议。韩信犹豫不决,想到刘邦对他的好处,终于不忍心背叛他。

刘邦在一些小恩小惠上,确实对韩信下足了功夫。自己的好衣服,送给韩信穿;自己的好食物,送给韩信吃;对韩信有意见,也隐忍不发。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好得不得了,就拒绝了项羽。许多人为此感到惋惜,认为韩信坐失良机。笔者却认为,即便韩信想背叛,也未必能够成功。刘邦是何等人物,他对萧何都时时防范,岂能对韩信不加提防?再说,韩信手下的大将,像曹参、灌婴等人,都是刘邦的心腹,韩信能够反叛得了吗?

后来,刘邦胜局已定,派人与韩信、彭越约定日期,要求三方会合,围歼项羽。但韩信、彭越却按兵不动,直到刘邦答应分给他们土地,才领兵前来,真是太不明智了。这个时候要挟刘邦,能有好果子吃吗?果然,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驱马驰入韩信军营,夺了他的军权。后来,又借口韩信熟悉楚国风俗,把他改封为楚王。当时楚地不如齐国重要。

韩信到了楚地,私自收留了一名项羽手下逃亡的将领,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借机逮捕了韩信,随后又赦免了他,改封为淮阴侯,降了一级。这个时候,刘邦对韩信还没有起杀心,但猜忌之心已经非常重了。对皇帝的猜忌,连铁哥们萧何都战战兢兢,想方设法化解,而韩信却不知危险,自恃功高,并不在意,更没有设法自保。

有一次,刘邦问他,凭你我的能力,各自能带多少兵?韩信依然很神气地说:“您最多只能带十万兵,而我是越多越好。”刘邦不服气,说:“你有那么大的能耐,怎么被我逮住了?”韩信只好说:“您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番话,体现了韩信十分自负,还有点天真。

客观来讲,韩信尽管有些错误,但立有盖世大功,只封为侯,确实有失公平,韩信心中不平,也可以理解。但是,韩信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此时起了谋反之心。

陈豨赴外地上任,向韩信辞行。陈豨曾在韩信手下为将,对韩信很崇拜。韩信对陈豨说,刘邦猜忌之心很重,必要时可以造反,他在京城做内应。陈豨后来果然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前去平定,韩信托病没有随从。韩信与家臣商量,打算假传诏书,赦免罪犯和奴隶,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与陈豨里应外合。韩信真是糊涂而幼稚,此时天下已定,人心思稳,自己又无兵权,造反岂不是找死吗?韩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量,低估了吕后。

韩信部署完毕,还未行动,不料一个家臣告密,出卖了他。吕后闻讯大惊,立即与萧何商量,设计骗韩信入宫,立刻杀掉,并灭其三族。刘邦得知后,既高兴又怜悯。韩信死时,只有三十六岁,正值英年,令人惋惜,后人寄予深切的同情。

司马迁评价说:“假设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功劳,不自恃才能,那么,他的功勋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相比了。可是,他没能这样做,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可见,人无完人,一个人如果在某个方面能力超强,必定会有弱的一面,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

韩信虽有反意,但尚未成行,统治者全然不念韩信大功,断然杀掉,还灭其三族,未免太狠毒了,难怪遭到后人指责。刘邦落下诛杀功臣的恶名,也应该是个教训。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