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月17日报道:每年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业”是绕不开的话题,“手里有碗热乎乎的饭,比什么都重要”。两会现场,人大代表们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无外乎如何让更多人端好手中“饭碗”。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5 年全市城镇计划新增就业60 万人以上。
细细读完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人大代表、市人社局局长杨佳瑛告诉记者,2024 年城镇新增就业达62.2 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在就业帮扶上,15 分钟就业服务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就业服务站点分布在上海大街小巷,是老百姓的“就业小帮手”。
家门口找工作靠谱吗?
这些“家门口”的基层就业服务站点,是否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记者来到普陀区甘泉街道的社区就业服务点。在甘泉路街道甘泉苑小区内,竖着一块“阳光梦工坊”的牌子,这是为促进就业打造的工作坊,提供就业需求摸排、就业岗位募集、就业供需匹配、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创业咨询等服务……事无巨细到令人意外。
“阳光梦工坊”是39 岁缪晓春的“救命稻草”。2024 年年初,做幼师的她因单位减制而离职。原本只是去街道登记领取失业金,没想到隔天就接到“阳光梦工坊”邱老师电话,询问情况,问她要简历信息。
“那时候刚刚离职,自己内心也很迷茫,不知道是否还要从事幼师工作,加上年纪也不小了,之后怎么办毫无头绪。邱老师在电话里很鼓励我,帮我分析情况,说我有幼师证找工作有优势,还邀请我体验阳光梦工坊定期组织的求职培训,慢慢积累面试技巧”。
缪晓春说,得知就业服务点跟辖区内企业联动紧密,心里很踏实。“我的愿望就是找份离家近的工作,他们对辖区了如指掌,相信一定能帮我匹配到合适岗位”。陆陆续续,街道给缪晓春推荐了几个岗位,在2024 年9 月,缪晓春正式入职了家附近的养老服务企业。“真的很开心,以前我是幼师,给小朋友们上课组织活动。现在是给老人们上课,家门口的就业站帮我找了份家门口的工作”。
在甘泉街道,像缪晓春一样“再就业中青年”很多都通过小小的社区就业服务站找到了新工作。据甘泉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婷透露,仅2024 年就帮助街道内近千位有求职需求的居民找到理想工作。普陀区各站点更是全年开展了120 余场就业帮扶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384家企业的用工需求,帮助6149 人次找到工作。
“我们每个站点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服务人员,为居民提供就业帮助,岗位不止辖区内,是延展至全上海的”,张婷笑称,负责就业帮扶的街道工作人员都说自己好像“猎头”,除了区人社部门通过“15 分钟就业服务圈”岗位输送工作机制,定期向各站点输送岗位资源之外,我们每天都会从市人社局“乐业上海”公众号、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各区人社局公众号和大型招聘会信息中捞取适合岗位,跟企业HR 互通情况,确认岗位信息,再推荐给相关求职者,促成双方第一轮面试。
年轻人求职观念更多元
据统计,明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24. 6 万人次。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是重中之重。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外服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惟清,每年两会都格外关注“青年人就业”话题。作为人力资源专家,她曾提出不少精准助力青年就业的建议。
“社会一直是开放且变化的,这两年就业形势有严峻的一面,部分行业竞争更加残酷了,但也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新赛道。青年人要保有发展眼光,你所拥有的技能和个人素养即便换个赛道也没问题,这才是我们未来要大力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翟惟清代表建议,青年人才可以尝试从传统拥挤赛道,转换到更广阔赛道。这样的跨越能解决部分“结构性问题”,也能让职业前景与个体发展更匹配。
互联网营销师、民宿管家、研学旅行指导师、宠物摄影师……眼下,一批新奇有趣的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职业选择,也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从统计数据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青年群体进入求职大军队伍。许多企业提供招聘岗位,政府不断出台就业激励政策,各大利好刺激下为何还是有些青年人才无法就业?
翟惟清代表认为,这与当下年轻人的就业价值观也息息相关,90 后和00 后追求更自由的谋生方式。有个热梗是“00 后整顿职场”,他们心态更稳健,愿意跳出职场框架,探索新的生活方式。“高校目前的整体教育还是注重知识与技能培养,我们呼吁学校参与进来,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使大家各层次发展需求得以充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