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1月15日下午,“那一束暖春的光”重庆会场活动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举行,来自全国首个青春小店团工委的5名小店主理人,向社会发布“青春小店微爱行动计划”,号召更多年轻人参与公益、服务社会。活动由中国青年报社、团重庆市委主办,重庆青年报社、团九龙坡区委承办。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70余家青春小店在做好自身经营的同时,持续开展公益活动,服务他人。有的给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免费餐食,有的定期为特殊群体提供“义剪”理发,有的为听障人士提供专属服务、“爱心折扣”……公益活动短则半年,最长的已坚持了16年,这些微爱活动,汇聚起社会大爱。
1月15日,在民主村同步举办的青春小店快闪市集上,许多青春小店的创业故事、爱心故事相聚于此。对联、糖画、剪纸、面塑、潮流手办、锦鲤挂饰……青春小店商家现场摆摊,青年书法爱好者现场写“福”字、春联赠送给居民、游客。
“一路走来,得到许多关注和支持,现在我希望尽己所能,以微爱之举为家乡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青年主理人洪隆凤在“那一束暖春的光”重庆会场演讲时说。
“勇敢追梦、团结协作、携手共进,传递青春正能量。”这份由团重庆市九龙坡区委联合全国首个青春小店团工委共同发起的“青春小店微爱行动计划”,希望号召更多青春小店创业者、经营者在奉献社会中找到青春价值。
这项计划包括:“青春小店公益捐”活动,即商家每成交一笔即向九龙坡区青少年发展基金捐赠1角钱;“青春小店观察员”项目,鼓励青年主理人积极参与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助力城市文明程度提升;“青年友好商家”项目,为青年提供让利优惠、见习岗位,打造服务青年、拓展青年社群的前沿阵地。
团重庆市委副书记张珂在活动现场表示,青春小店微爱行动计划在九龙坡区探索实践后,将适时纳入重庆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总体安排,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组织动员“青春小店”青年群体力所能及地参加公益项目,助推高品质生活、参与高效能治理,擦亮“青春建功新重庆”总名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与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社区会客厅门前,等待“那一束暖春的光”重庆会场活动开始的观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青春小店快闪市集”,“那一束暖春的光”重庆会场活动开始前,来自重庆市城口县咸宜镇“咸宜印象”主理人、32岁的陈帅受主办方邀请在民主村摆摊,展示特产、年货。城口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大巴山腹地,是红色革命老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源头之一。团重庆市委长期对其开展定向帮扶,推动全面发展振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居民、游客陆续来到“青春小店快闪市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星星聋人艺术工作室”的青年艺术工作者正在创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等待青春小店主理人制作糖画的小朋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青年书法爱好者在写对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拿到对联的游客在合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青春小店快闪市集前的年轻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那一束暖春的光”重庆会场,青春小店团工委成员、阿丽娅剧团成员吴忧讲述剧团的酸甜苦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摄
1月15日,北京,“那一束暖春的光”——青春小店 新闻·人类学观察分享会上,5位青年创业者讲述精彩故事。其中包括另一名来自重庆的青春小店主理人代表、阿丽娅剧团主理人陈阳。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汪大发”宠物杂货铺主理人洪隆凤在重庆会场演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汪大发”宠物杂货铺内摆放的“青春小店暖心公益”捐赠牌,小店每成交一笔生意,就向九龙坡区青少年发展基金捐赠1角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来自全国首个青春小店团工委的5名青春小店主理人,向社会发布“青春小店微爱行动倡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重庆民主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与北京主会场直播连线,对话重庆青春小店主理人、民主村社区工作人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5日,“那一束暖春的光”重庆会场,与会嘉宾观看由中青报与团重庆市委联合制作的青春小店探店视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1日,重庆两江新区,青春小店探店团队在爱心火锅店拍摄。这家“聋先生”火锅店由听障人士王涛创建,店内员工也有听障人士,与顾客交流时,员工常常打手语、写字,这在热闹喧嚣的火锅行业中显得非常特别而温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1月13日,重庆江北区观音桥北仓文创街,一家名为“PupuHandmade”的编织艺术小馆,主理人蒲文婧说,小店很小,不足4平方米,但是背后有一群“供应商”——2019年6月至今,30多名来自全国多地的全职“宝妈”、残障人士为小店提供手工编织产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