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两个强盗为争夺中国东北,爆发了血腥而残酷的日俄战争。此战中看似实力弱小的日本,竟然击败了沙皇俄国这一庞然大物。尤其日本联合舰队以极其微弱的代价,几乎全歼了远道而来的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于是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一个声音,认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民主宪政体制。而沙俄仍保持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所以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民主”战胜了“专制”。可事实上沙俄固然不民主,日本事实上搞得也是军国主义集权体制。所以搞清楚日俄战争中俄军为何失败,有利于我们了解那一时期日本和俄国的真实国情。
反映日俄战争的漫画
日俄两大帝国激烈争夺中国东北,俄国政治上失分给日本机会
日俄战争之所以被认为是一场非正义的“狗咬狗”之战,不仅是因为主战场位于我国东北。而且战争的起因,也是日俄都妄图单独吞并我国东北。尽管沙俄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逼迫中国割让了外东北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由于其当时在远东地区部署的军力过少,暂时无力越过黑龙江南下。而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迅速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半岛及邻近的中国东北。为此日本举国上下穷兵黩武,耗费巨资打造近代海陆军。终于在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击败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逼迫清政府代表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
然而得知清朝要将辽东半岛割给日本,俄国沙皇和一众将军气的暴跳如雷。在经过了近40年的开发后,沙俄已经在黑龙江以北和太平洋沿线建立了众多军事据点,并开始修建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可没想到日本提前行动,占领了沙俄梦寐以求的中国东北,拥有不冻港的辽东半岛。于是沙俄立刻向日本发出了强硬照会,并联合法国和德国一起逼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此时的日本国力有限,只好答应三国的要求,转头向清政府多要了3000万两白银。
“三国干涉还辽”浮世绘
逼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看似让沙俄挣够了面子,却让日本人决心一定要向俄国复仇。于是日本政府调整了对甲午战争赔款的分配,继续向英国购买新式战舰,并大规模扩充陆军规模。而沙俄则以中国盟友自居,于1898年强迫中国租借旅大地区,又获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力。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又出动20万陆军占领了我国东北,并在签订撤兵协议后仍然赖着不走。沙俄这一野蛮的吃相遭到了各列强的集体抗议,也为日本发动对俄战争提供了绝佳的借口。
俄国轻视朝气蓬勃的日本战备不足,日军处心积虑以偷袭打响对俄战争
日本敢于挑战沙俄,首先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日军在之前的甲午战争中就在辽东半岛作战过,所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后来的沙俄更为了解。同时其利用当地人民的反俄情绪建立了众多的情报网,从而为出兵决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同时俄军也不重视对日情报收集,导致整个战争中一直让日军掌握主动权。
反映当时中日俄关系的漫画
但如果非从政治体制上谈日俄战争,日本的最大优势是“明治维新”堪称一次改朝换代。当时的日本,宛如中国历史上那些封建王朝生机勃勃的开国初期。尽管明治天皇实行个人独裁,但他把让日本成为世界列强作为奋斗目标,同当时中国一味追求个人享受的慈禧太后形成鲜明对比。日本政府和军部高官虽然大部分,都来源于旧的封建领主和武士世家。但他们在“武士道”精神的感召下,能够拧成一股绳为国家效力。而当时的沙皇俄国虽然也学习欧洲国家,建立了参谋本部这样的近代决策机构。但其不仅存在沙皇“一言堂”的问题,而且大部分政府高官和高级将领,出身于追求安逸只知享受的贵族家庭。因此日本同俄国这场交锋,与其说是一个民主国家对一个独裁国家。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刚刚建立的后金,对阵已经近300年的明政权。
沙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事实上到1904年2月时,日本对俄战备还没有完全做好。但日本人得知西伯利亚大铁路只剩下贝加尔湖以东,最后几百公里的“卡脖子”路段。一旦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日本将在中国东北再无优势可言。于是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分析利弊后决定提前对俄开战。并迅速成立了大本营,调动全国资源来支撑这场赌博运之战。
反观沙俄当局虽然明白,日本很有可能与其开战。但却出于欧洲人对亚洲人的一贯轻视,认为日本绝对没有胆量主动挑战。陆军相当于其十倍,海军总吨位是其两倍的沙皇俄国。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即将打通,更让在中国东北的俄军高层放松了对日本可能提前下手的警惕。1904年2月8日夜,俄军大部分高官正在旅顺沙俄远东总督府内狂欢乱舞时。日本海军派出驱逐舰潜入旅顺港,突然发动鱼雷攻击。一举重创俄军两艘战列舰和一艘装甲巡洋舰,从而使其在开战之初获得了对沙俄海军局部优势。
位于旅顺的沙俄远东总督府
沙皇强令第二太平洋舰队增援远东,客观原因导致其被日舰队消灭
现在看来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的标志性事件,是在1905年5月对马海战消灭拥有38艘各型战舰的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但事实上这个所谓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在组建初期,就暴露出了众多最终会导致其失败的问题。日本不宣而战挑起日俄战争,让远在圣彼得堡的沙皇和大臣都感到万分惊讶。当时的沙俄一贯将重心放在东欧方向,之前根本就没有认真制定在中国东北同日军作战的计划。于是沙皇只好命令西伯利亚大铁路加快进度,将欧洲地区的军队和物资向东调运。一旦该铁路完全通车,就会有数十万俄军进入中国东北。
而在海军方面,虽然日本通过偷袭占据先机。但接下来俄太平洋舰队在司令马可洛夫指挥下同日军打的有来有往,双方一时谁也无法取得黄海的绝对制海权。这让沙皇萌生了从波罗的海舰队抽调新舰,在旅顺的太平洋舰队尚可一战时赶到远东。然后合力击败日本舰队,最好再炮轰日本本土。那么即使日军在陆地战场占据优势,也只能选择战败求和。
当时沙俄海军的主力舰
但沙皇这一提议遭到了海军高层,尤其是波罗的海舰队众将领的强烈反对。他们并非出于对沙皇专制的反感,也并非认识不到远东战场的重要性。而是让舰队在战争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去远东,在技术层面上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英国与日本早已结盟,俄国舰队很可能无法通过英国人控制的苏伊士运河,直接从地中海进入印度洋。只能像15世纪的达伽马那样,绕道非洲南部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由此推算从圣彼得堡到旅顺,这支舰队将要航行超过1.8万海里,也就是约3.3万公里。在当时世界各国没有一款战舰,设计时考虑过要进行如此漫长的航行。尽管已经进入20世纪,可当时海军战舰上的生活条件依然恶劣。水兵们没有自己的床,晚上只能在工作岗位上拉吊床睡觉。船上没有空调,适应寒带气候的沙俄战舰一旦进入热带海区,水兵们将热得苦不堪言。同时船上也没有足够的海水淡化设施和食品储存冷库,长时间航行会严重伤害水兵们的身心健康。
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航行路线图
尽管遭到了许多人反对,沙皇还是强迫波罗的海舰队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第二太平洋舰队。结果面对明知有去无回的结局,波罗的海舰队高层。干脆把舰队中那些不合格的指挥官,“刺头”水兵这样的人塞入这支舰队。事后看来正是波罗的海舰队高层对沙皇命令的阳奉阴违,进一步削弱了这支舰队的战斗力,导致了其最后全军覆没。
1904年10月12日,包括四艘战列舰在内的大部分俄国战舰起锚前往远东。它们在非洲海岸航行时,尚能进入法国和德国殖民地港口接受补给。一旦进入印度洋就不能进入中立国港口,只能让水兵一直在船上而无法得到休整。甚至补充煤炭都只能让运煤船与战舰靠帮停泊,水兵再靠人力把煤搬运到各个舱室。结果当1905年5月27日,日俄两支舰队在对马海峡相遇时。日本联合舰队以逸待劳,而沙俄舰队从上到下都疲惫不堪。同时舰艇经过长时间的航行,动力系统已经老化,士兵也太长时间没有好好搞训练。如果让日本联合舰队远征圣彼得堡的话,号称训练有素的日本水兵,实际表现也不会比历史上的俄国水兵更好。所以对马海战并不能证明,日本在体制上占据什么优势。只能说沙俄舰队在错误的时间,以最糟糕的状态。迎战准备充分的对手,结局早已注定。
对马海战示意图
宣扬日本的体制优势有历史背景,日本军国主义被消灭后才实现民主
当沙俄被迫向日本求和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刚刚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精英竟然表现的比日本人还要兴奋。许多人著书立传,说什么日俄战争证明了民主战胜集权是必然的,证明了黄种人可以通过改革战胜白种人。而当时又恰好清王朝中央为摆脱内忧外患局面,开启新政的关键时刻。以至于“民主的日本战胜了独裁的沙俄”这一说法深入人心,到今天仍被不明真相的人所采信。
客观的说宣传“民主战胜独裁”,在当时的中国有很强的进步意义。尤其是之前立宪派与顽固派激烈争锋,而广大民众对于立宪毫无直观印象,怀疑开国会立宪法的可行性。日本战胜俄国,似乎佐证了真理掌握在立宪派手里。当然立宪派是不会告诉中国人,1889年通过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是什么内容的。那一版日本宪法完全是以法律的形式,强化了日本天皇的君主专制,和军国主义至上体制。该宪法并没有多少民主和民权思想,还促使日本最终走上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归路。而当时在日本的孙中山等人虽然明白日本宪法的局限性,但是出于变革求存的救国情怀,也愿意吹嘘日本是通过立宪实现富强的。
浮世绘里的旧日本国会
可事实上连日本人都并不认可,自己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民主战胜独裁的大胜。比如在旅顺203高地争夺战中,昏聩无能的乃木希典指挥日军士兵硬冲俄军的机枪阵地。白白葬送了几万日军的生命,甚至导致国内出现了反战游行。战后日本政府又不顾国内军民的意愿,签订了不要一分钱赔款的《朴茨茅斯和约》。所以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却给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带歪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发展。直到1946年日本在美国人的逼迫下通过《和平宪法》,才真正成为一个民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