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新增3000张养老床位、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这些是今年上海养老领域的发力点,但看看新闻Knews记者意外发现,上海新增养老床位的数字已经连续两年下降了。
记者从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李苏晋处了解到,新增的养老床位指的是机构养老床位,从过去每年5000张放缓到去年的4000再到今年的3000张,更多考虑的是服务功能的强化,提升服务品质。
事实上,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也正因此,从1998年起,上海已连续27年将养老床位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也连续6年被列入。先满足总量需求,再优化床位功能,这是上海养老工作的重要思路。如今,养老床位的可及性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去年底召开的市委全会上,市民政局负责人就透露,2025年上海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把新增4000张家庭照护床位列入其中。
何为家庭照护床位呢?形象理解,即把专业养老服务从“堂食”变成“外卖”。居民可以申请把养老服务机构的照护服务,延伸到老人家中,从而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心愿。
上海从2019年底就开始了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建设工作,为了更多了解“家床”的实际落地情况,记者走访了家住静安区的程本道夫妇,去年他们向区内的和养老年福利院购买了专业照护服务包,福利院常年派出两位护理员上门,一位负责帮老人“买汰烧”,另一位负责定期监测老人的健康。
相较于失能老人必须达到一定等级才能申请的“长护险”,家床显然更具普惠性,老年人只要有意愿都能向社区申请。而且因为有专业养老机构作支撑,这些机构还能派出一支团队,为老人提供更个性化的照护。
“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没有了,都挺好。”这是程本道夫妇与和养老年福利院的医生日常的对话,医生告诉记者,日常他们负责老人血压药的用量调节,如果涉及到复杂的病情,会和临汾社卫中心,老人的定向家庭医生联系会诊。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静安区首创的就医新模式“五床联动”,让老人可以安心在家养老,也是“家床”背后的后援力量保障。
记者走访了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街道社区医院,医务科科长黑子明告诉记者, “五床联动"即把家庭照护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区内一级、二级医院的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临终关怀病床)不同床位、不同机构之间的壁垒打破,通过绿色通道,减少居民和家属的不必要的部分往返。比如之前一位老人突发疾病,作为签约了“五床联动”的居民,他直接入住了中心的急诊,并且他获得了包括“优先检查”“优先治疗”“优先住院”的“三优先”服务,在床位联动下,让18:00不舒服的老人,在20:00时已经住进了医院。
一个个首创之举,尽显上海多元化的养老格局。而如何让“养老”向“享老”纵深?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金缨建议可以尝试培养家庭成员和社区里面的一些志愿者,包括物业人员、社会类的人员获得护理员的资格,来充实现有的护理员的队伍。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金之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兵也表示可以尝试更多开放老年人试住养老院的项目,让老年人打消对养老机构的顾虑。
面对代表和委员的期待,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李苏晋也表示,上海老年人可能会在精神文化类的服务上提出更高要求,从简单的供给上面来说呢,服务的数量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我们全社会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各年龄层次共建。
给老人提供更多“情绪价值”,绘就“老有颐养”的幸福图景,上海,未来可期!
看看新闻记者: 闻倩钰 屠佳运
编辑: 闻倩钰
视频编辑: 闻倩钰
美术编辑: 袁一 倪璇
摄像: 屠佳运
通讯员: 闻倩钰
责编: 沈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