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精神 正大气象
——潘高鹏山水画的美学追求和中国气象
□ 吴起秀
83岁高龄的潘高鹏先生,以其文化学养、高洁人品和独特创新的艺术风格,堪称现代山水画坛当之无愧的大家。
中国山水画的一大特点是文化性。宋代邓椿提出“画者,文之极也”。苏东坡也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指出胸有学养,是成熟画家内美储备的重要元素。
潘高鹏自少年入学南艺,深造7年,接受了古今中外画理画法和文史哲学的系统教育。他钟情中华传统文化,尤以老庄思维充实内心。他朴实沉静,勤奋好思,居陋室,布衣粗食,不虑柴米之忧,不改书画之乐,寂寞求艺数十年,人不知而不愠。这种虚静求笃、寂寞求艺之人生,正是老庄“大隐于市、大音希声”的现代实践。
老子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有大美”,需“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往来”。潘高鹏把这些理念和自己的个性及创新思维相契合,当作绘画美学追求,数十年读书、游历、书画兼修。他“讷于言而敏于行”,读书、作画不张扬;后一鸣惊人,依然不改淡泊本色。他秉持“让作品说话,听读者论短长”,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旷达心胸,从少年到白头,修炼出真正“虚静守笃、澄怀观道”的中国文化心境,为潘家山水的形式美涵养了远尘脱俗的文化内美。
真挚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潘家山水画的精神内美和灵感源泉。潘高鹏心中的家国,是故乡、母校、古都南京,和他工作的新华日报社以及与他有心缘的天地人文。
故乡兴化,给了他天赋灵气。母校南京艺术学院和古城南京,给了他古今名家的丰富学养,尤其是刘海粟十上黄山“师造化、写生活、写大美”之美学理念和傅抱石“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的创新追求,滋养他在道技上取精用华,登堂入室。新华日报社是崇正、求真、求新的一流新闻单位,曾培养出众多名画家、名作家。潘高鹏在此工作30余年,积淀了广博学识,陶冶了崇正、求真、求新的画格气质和乐于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实干精神,为笔墨增添了奇正清新的华彩真气。他利用出差和休假,遍游名山,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从江河五岳到青藏高原,在真山真水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蒙养创作灵性;又在“造化入画,画夺造化”的实践中,锤炼思想力、创造力,不懈求变出新,实现“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张大千语)的艺术追求。
《山水》 31cm×47cm 潘高鹏 绘
他的水墨山水,远承范宽、李成、董源、巨然,近师龚贤、刘海粟、傅抱石诸家,善于兼容古今,西为中用,博采众长,我写我心。他以书入画,以线带擦为皴,用心象写物象,既写出北派山水雄强气势,亦能融合南宗山水的深润情韵。他创新了潘家山水语言“乱擦皴”,突破传统“三远”构图,独创居高视下的“俯远”构图,丰富了山水图境法式,增加了山水客体的时空容量,大大开拓了展现天地大美、壮美的新格局、新意境。他借鉴油画技法,对墨彩光色的黑白对比和明暗映衬处理尤为精妙独到,使画境焕发变幻莫测、令人震撼的深远绚丽,浓化了山水写意的韵律美与和谐美。他的《大岳鸣泉》《山河生辉》《秋光无限》等作品,以雄润笔墨演绎山川变象,深幽处黑得透亮,留白处凸显空灵,一派崇山峻岭、静水流深、雄奇润秀、浑厚华滋的原始真美。加之画家独创的形式美和厚积的学养美共情入画,使画境充溢中华文化精神和自然生命气象。
传统美学重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现代美学倡导“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花甲之年的潘高鹏,进入人画俱老的艺术自由之境,他把对家乡兴化油菜花的创作灵感,升华为对祖国大地,尤其是江南农村的大美观照,再次独创了俯远构图之潘家黄绿心象山水。他用近乎浪漫的大写意笔法,化物象为心象,重神轻形,畅神写心。他以墨线和皴擦为骨,以青黄绿色调变化为肉,取更高更阔的俯远构图,对江南丘陵梯田农田做大开大合的纵横挥写。其笔墨图式豪逸共情,奇正互现,墨彩辉映,跌宕多姿。如《江南春早》《水乡》等作品,一览千里、水天相接的田野上,明暗绚丽的墨彩色块如不规则拼图虚实延伸,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意,更有沧海桑田、生机盎然的时代新貌。画家善在不同尺幅的画境中,于壮丽意象和精微概括中展现一幅幅“不乱而乱、乱而不乱”“齐而不齐、不齐而齐”之美妙图卷,是中华美学心象的精彩定格。诚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绎之画境:炊烟在新房上飘荡,小河在村外流淌,一片菜绿、一片稻黄,十里荷塘、十里果香……作品意写了江南大地蓬勃生机和如诗如歌的时代华彩,是中国笔墨表现现代生活的佳构,堪称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开创了现代山水绘画的新思维、新图境。
几十年修炼的传统学养、家国情怀,对天地大美的追求创新和高格调的灵性才华,成就了潘高鹏天道求真、人道求善、艺道求美的美学愿景。独具面目的潘家山水,深雄壮丽,气势浩然,万境归心,大美万千。这种独树一帜的笔墨图境,写出了现代中国的天地精神和正大气象,为中国山水画坛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创新开拓,宛如清流,一扫画坛雷同、浮躁、狂怪之风,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潘高鹏的美学追求和创新成果,必将作为江苏南京文脉的宝贵遗产,载入中国美术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