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在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张乃苍正忙着制作蛇年“五彩门笺”。作为郯城挂门笺第七代传承人及挂门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乃苍已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了50多个春秋。
挂门笺,又称过门笺、门吊子,这一源于民间刻纸的传统艺术形式,通常用彩纸剪刻而成,是春节期间装饰在门楣上的吉祥饰物。据记载,挂门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郯城挂门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至清朝乾隆年间,挂门笺的制作技艺逐渐传播到盛村和万高册村,并在当地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张乃苍便是这一技艺在万高册村的代表。
走进张乃苍的工作室,五彩斑斓的门笺作品琳琅满目,每一幅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以前的过门笺都是单色的工艺,大多是多张彩纸摞在一起,以砸刻为主。”他说,传承一门手艺,不仅要保留其传统精髓,更要在工艺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此,张乃苍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运用绘、剪、凿、套、镶、贴等多种工艺,逐色镶嵌,制成风格迥异的套色门笺。
在他的巧手下,郯城挂门笺在色彩、构图和表现主题上都彰显出鲁南地区农村春节民俗文化的个性特色。色彩艳丽而不失和谐,图案多样且富有寓意。
“过门笺,过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春节临近,张乃苍的工作室愈发忙碌起来。他精心制作的蛇年“五彩门笺”已经陆续上市,“我将更好地做好挂门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如今,张乃苍的儿子也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子孙女也经常到工作室跟他学习。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爱挂门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薛程程 通讯员 刘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