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办学的落幕以及被冠以新校名,吉林铁中、吉铁一中的旧时荣耀也一点点黯淡下来。仅仅十余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了这所学校的新名称,关注起这所学校的新征程,继而即便是在知晓了那些“曾经辉煌”时,也往往不以为然,仿佛那些曾经的荣誉感已与今时今朝无甚关联一般。

然而在老吉林人心目中,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吉林铁中是吉林地区一所有着极高声望的学校。当年吉林铁中的学生人数不多,高考升学率却在吉林市名列前茅;学校校园活动丰富多彩,音体美成绩斐然。这其中体育成绩可圈可点——早在1954年,吉林铁中在参加吉林市田径和男、女篮球比赛时就获得过冠军(1951-1954,吉林铁中曾在今华业小区附近办学,1954年迁往大栗子镇,1956年又迁回吉林市,使用中兴街校舍),而属于吉林铁中体育事业的高光时刻则出现在1962年。

1962年,吉林铁中女学生宋希云作为国家自行车代表队运动员,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经过激烈角逐,荣获自行车比赛冠军!同年,国家体委在《中国体育报》公布了“1962年少年田径全国纪录”,其中男子60米跑的项目最好成绩为6秒9,纪录创造者为吉林铁中的丁国民。吉林市市委机关报《松花江日报》(《江城日报》前身)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全国少年业余体校田径通讯赛成绩揭晓,我市丁国民获男子六十公尺第一名

丁国民为吉林铁中63级2班学生(原属62级),很早就表现出较强的运动天赋,尤其是在短跑项目上。他在1962年取得的纪录是男子项目中,东北三省获得的唯一荣誉。除60米跑外,丁国民的百米成绩达到11秒3-11秒4之间,非常接近全国纪录。要知道这个成绩可是出现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当时中学生在普遍营养不良的情况下,男子百米能打破12秒就是一个大关。

几年前偶然看到1962年11月19日由国家体委颁发的两份奖状,其一是丁国民创纪录,另外一张则是男子400米接力跑。当时由丁国民、姜世栋、刘明久、王永生组成的团队取得49秒5的成绩,位列全国第十名。

关于丁国民的体育竞技能力,在吉化一中退休校长陈光亚先生的回忆文章里有所介绍。陈光亚先生当时是吉林一中的学生,同样也是短跑健将,在赛前训练时,指导他的李文明老师曾详细地分析了丁国民的情况,从李老师的分析可知,丁国民的短跑实力雄厚,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直道上。200米跑弯道技术、速度耐力、最后冲刺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事实上,1966年5月14日,在北山体育场举行的吉林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尽管第一天下午100米决赛中,在四道的丁国民如愿夺冠,但第二天200米决赛时,他的成绩并不理想(陈光亚夺得了200米决赛的第一名并打破了吉林市高中男子组200米的纪录)。

就在这次运动会结束之际,神州大地风云突变。由于历史的原因,吉林铁中的63级学生成为比较悲情的一代。因为特殊的事件,原本能发挥更好建设国家作用的一代人,人生轨迹皆发生了重大偏移甚至逆转,许多人更是在十余年之后才进入并不理想的高校大门。很遗憾,虽经多方打听,始终未能获悉丁国民离开吉林铁中后的详细情况,仅大致得知他一直生活在吉林市,多年前从一所普通中学退休。

想来,历史就是历史,偶然和必然的转换大多不会考量个人的“如果”,但任何闪耀一时的历史光彩,也不会因斗转星移而彻底丧失颜色。一如六十多年前,丁国民赢得的荣誉,早已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为一所学校的特殊自豪感——自豪感永远是联络众多心灵的根基所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旧是!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郭新斌先生、郭金夫老师、陈光亚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