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沟通会,既是对过往的复盘,也是对未来的预演。1月13日下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举办新年媒体沟通会。贝瑞德,这位负责大众中国区业务的掌舵人,用近90分钟的时间,将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娓娓道来。在市场寒冬中,这样的沟通尤显关键。对外,它是一次展示战略决心的机会;对内,则是对团队和合作伙伴信心的重塑。
整个沟通会,既没有自夸式的胜利宣言,也没有为销量下滑寻找借口。相反,贝瑞德的言辞中透着冷静与深思,尤其是在谈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时,他坦言:“竞争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但在这场马拉松中,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市场格局快速变化的当下,大众能否持续跑赢那些以速度著称的“新势力”?中国市场的价格战还将持续多久?未来盈利与市场占有率之间如何平衡?这些深刻的问题不仅关乎大众的未来,也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
2024年,面对价格战与技术革命,大众没有盲目追求销量增长,而是稳步推进智能网联、电动化与本土研发的战略。这种以长期主义为基调的转型,在短期内或许无法带来爆炸式的增长,但正如贝瑞德反复强调的,“利润,才是这场竞争中的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利润与技术突破的平衡,这条路能否走通?或许我们能在他们对企业发展进程、未来规划及创新合作的深入布局中找到答案。
“稳健”是40年5000万客户成就的底色
2024年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第40个年头,也达成累计服务5000万客户的成就。这一年,在整体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全年交付290万辆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交付量超20万辆,同比增长17%,ID.3稳居紧凑级纯电动市场销量冠军。这一成绩表明,大众的电动化战略正在逐步显现成效,尽管竞争激烈,但大众在核心市场依然具备强大韧性。
相比新势力车企的激进扩张,大众保持着燃油车与新能源的平衡。凭借21%的燃油车市场份额,创下自2005年以来新高,这不仅稳固了其现金流来源,也为未来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持续投资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销量之外,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提升更反映出大众在激烈的价格战中,仍然拥有较高的品牌认可度与产品竞争力。
为了保持中国市场发展的势能,位于合肥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在2024年全面投入运营,这是大众在德国总部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汇聚3000名技术专家,主要负责智能网联汽车的本土化研发。VCTC的成立标志着大众本土研发能力的实质性增强,这意味着未来的车型不仅在制造端,更在技术层面实现“在中国,为中国”,从而缩短产品迭代周期,更快响应市场需求。
智能化布局方面,大众携手CARIAD中国与小鹏汽车,推进CEA电子电气架构,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这一架构采用区域控制与准中央计算模式,旨在提升系统性能与成本效率。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增长的需求,CEA的本土开发将成为大众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在新能源平台上,大众推出了专为A级车市场开发的CMP平台,通过与本土供应链合作,开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40%。在竞争加剧、价格持续走低的环境中,这一平台将提升大众的市场应对能力与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大众深化了与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的合作,延长合资期限,并计划至2030年前推出18款新车型。此外,大众还与地平线、中科创达、国轩高科等本土科技企业深入合作,在智能驾驶与电池技术上加速推进本土化创新。
在2024年,可以看到大众在销量、技术与合作三大领域的突破和增长,面对存量市场的竞争压力,大众通过技术创新与本土化布局构建新优势,为2025年的“交付之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储备成果即将交付,大众在华平衡燃油与新能源
2025年,大众汽车集团将进入成果交付阶段。根据规划,大众将开启新一轮产品攻势:AUDI品牌的首款量产车型将正式上市、基于本土化平台开发的CMP平台原型车也将首次亮相;此外,大众计划推出ID.UNYX新品类的全新车型,展示智能网联汽车的下一代技术,并通过差异化定位扩展市场覆盖面。同时,基于纯电动PPE平台的奥迪车型将在长春工厂实现本土化生产并交付,更值得说的是,大众的首款增程式车型也将在上海车展期间亮相,计划于2026年正式上市。
在这些交付成果的背后,隐藏着大众对长期市场竞争的冷静思考。在贝瑞德看来,“竞争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面对价格战的持续与新势力车企的强势崛起,大众并未选择以短期销量为目标,而是坚定以长期盈利为核心。因为,仅靠短期销量抢占市场已无法保证持续生存,真正能决定企业未来的,是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找到长期盈利的模式。而大众凭借强大的燃油车现金流与不断扩展的新能源阵容,正逐步构建起这种平衡。
智能驾驶方面,大众在2025年的规划中也显得尤为清晰。在中端市场,通过与地平线的合资公司“酷睿程”推出具备L2+至L2++能力的车型,进一步提升大众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率。而在高端市场,奥迪品牌基于PPE平台推出的车型,将通过与华为合作开发的高性能驾驶辅助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更先进的智能驾驶体验。“我们坚信,高阶驾驶辅助能力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贝瑞德强调道。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在推进智能网联化的同时,始终坚持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的基本原则。通过CMP平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既确保了在中端市场的竞争力,又为未来进一步扩展产品线积累了经验。贝瑞德坦言:“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中,利润才是我们最关注的指标。”这不仅表明大众对盈利的重要性有着高度共识,更反映出其在面对复杂市场时的务实态度。马拉松式的竞争,需要耐力与策略,而非一味追求速度。
以此来看,在产品上,从高端到中端、从燃油车到新能源,大众正在铺设一条通向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不仅关乎短期销量的回升,更关乎能否在2030年前稳固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2025年,大众的目标不仅是亮相新产品,更是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与差异化的技术布局,逐步提升各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本土开发、本土合作、拓展出口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当下,全面本土化已成为国际车企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关键。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在本土化研发与合作拓展上不断深化,通过系统性的布局构建技术优势。贝瑞德直言:“我们不仅在中国进行车型的生产,更致力于新一代车型的本土化开发,以高质量、高标准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如今,VCTC的运营,标志着大众已将研发重心从总部逐步转移至中国,形成更快速、更灵活的产品开发能力。
当智能化竞争进入深水区,各大车企纷纷与本土科技企业展开合作以求快速突破。大众在关键技术领域与领先企业强强联手。2024年大众持续深化与地平线、中科创达、国轩高科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从智能驾驶到电池技术全面覆盖。与地平线成立的合资公司“酷睿程”,重点开发高性能的智能驾驶技术,而与国轩高科的合作,则围绕新一代电池技术的本土化量产展开。贝瑞德表示:“我们深知,中国市场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决定进一步加强在中国的本土化研发与合作。”这些合作不仅加速了大众在核心技术上的本地化创新,更为其智能网联与电动化布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本土研发与技术合作,大众也在积极拓展中国作为全球出口基地的战略潜力。2024年,大众安徽实现了2.5万辆Cupra Tavascan的出口,下一步,大众计划进一步扩大出口范围,目标涵盖亚洲其他国家与中东市场。
不同于以往简单的制造输出,这次的出口更多依托于本土开发平台与供应链体系,确保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备竞争力。贝瑞德强调:“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意义日益凸显,我们正与合资伙伴积极探讨更多出口可能性。”这不仅是对中国制造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大众全球供应链布局的有效补充。
全面本土化开发、深化本土合作与拓展出口三管齐下,大众正逐步打造其在中国市场的全新生态。这一生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合资制造模式,而是覆盖研发、生产、销售与出口的完整链条。正如贝瑞德所言:“从2026年起,我们的战略成果将全面发力,开启一场覆盖所有品牌的‘在中国,为中国’产品攻势。”
以本土化创新为基础的全球化拓展,将成为大众汽车在未来十年内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