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历新年临近,部分量化产品面临“赎回压力”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
过去几年业绩不错的大厂量化产品,竟然在年关之际遭到高净值客户的“背弃”?
这是真的么?
如果不是真的,那资金的流出又有什么内情?
净赎回“确有其事”
来自渠道的消息称:量化产品在去年末今年初,确实有过一轮比较集中的规模“资金净流出”。
但规模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赎回的动因很明显,在经历了过去一年的收益率起伏与反弹后,无论是投资者和管理人,都有意让浮盈兑现一点,或让管理规模小一点。
一家三方财富平台负责人对资事堂透露:近期理财团队确实有“协助”客户赎回量化产品,但并没有所谓的量化赎回潮出现。
年关就是重新配置“时机”
上海一家200亿规模左右的量化私募对资事堂透露:年前确实有部分客户通过代销渠道赎回份额止盈赎回,并不是因为浮亏而选择离场。
这家私募进一步强调:“这种赎回行为,每个农历年末都会发生,因为客户想赎回之后,重新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另一家北京百亿级量化机构表示:确实存在部分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客户,将资金转换成了同一个管理人旗下的复合策略,比如“股票多头+商品期货CTA”,以降低单一资产配置风险。
一家三方财富平台负责人对资事堂透露:近期理财团队确实有“协助”客户赎回量化产品,但并没有所谓的量化赎回潮出现。
前述的三方平台负责人也透露:过去数年旗下部分高净值客户在量化多头产品的配置比重较高,在年末帮助客户进行资产再平衡,适当降低股票产品的配置比重。
这可以看成另一种形式的“兑现浮盈”。
管理人不焦虑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投资现象是:
头部量化私募并不担忧这种(赎回)情况。相反,部分规模较大机构或许坐视相关行为发生。
这可能和过去几年头部量化规模增长较快,策略收益率有所降低有关。
同时,一些规模中游的量化机构也在有所行动,比如,让部分高净值客户赎回一个产品后,又转投进同一家私募的其他产品线,以让策略之间的规模有所平衡。
业绩表现影响“赎回幅度”
另外,投资者赎回量化产品的积极程度,或与量化产品收益表现有关。
一些量化产品在去年(2024年)1月的“量化震荡”之中回撤管理不佳,导致部分客户持有体验不好。尽管后续净值曲线亦得到逐渐修复,但在年关时点,还是遭遇了一些赎回。
与之相反,波动管理加好,产品夏普比率较好的私募基金,则投资者心态相对稳定一些。
来自三方代销渠道私募排排网的研究显示:
2024年里,有业绩展示的百亿量化私募2024年平均收益为12.81%,其中正收益产品占比为85.71%。
这表明,确实有部分产品的净值表现波动较大。
以一家头部量化大厂的中证500增强策略为例,使用该策略的产品在2024年收益为9.35%,同期对标指数收益为5.46%,跑赢指数不到4个百分点,相对来说,资金流出也更明显一点。
“复合策略”在增多
面对投资者年度的配置时点,相关机构会做如何应对。
资事堂了解的部分大型银行、三方财富机构的客户经理发现,目前市场上的量化产品,其规模净赎回的量级仍在可控阶段。
同时,在部分机构的引导下,不少资金从传统指增转向购买量化复合策略的产品。
从本质上说,量化复合策略产品,结构上类似拼盘产品,量化机构将旗下高风险的股票多头,与高风险的商品期货策略进行了“叠加”,促进了策略上的“多元”。
但这种多元能否真正改善持有人的投资体验,还有待观察。
头部机构规模纷纷缩水
限于公开数据有限,外界无法获取到量化产品申购赎回的具体数据,但相关大型券商的统计数据值得借鉴。
一家头部券商的基金运营部门曾发布过统计,截至2024年5月末,证券类私募行业规模较年初缩水9.34%,下降金额超过5000亿元。
上述报告还显示,期内按策略划分,净赎回最高的策略是股票中性(净赎回19.79%),其次是量化多头(净赎回11.21%),再次是债券策略(净赎回7.85%)。
另据一些渠道消息:截止2024年12月末,量化阵营的“第一梯队”的普遍相比年中的5月有所萎缩。目前业内头部机构,包括所谓的“新四大天王”,各家规模都回落到了600亿元以下。
从运营角度来说,这或许给相关机构的策略交易,降低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