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
一座城,
百年穿越。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一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百年沪闵路》。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李园今昔》。
一直是知道李园的,也知道这座有百年历史的宅园还在,且据说保存得不错,却从没有涉足过。尽管离我住的地方并不是很远,但无缘便是无缘,或者说从没刻意去那里走走看看。
但如果要了解沪闵路的历史,其实李园是避不过去的。不是说这座宅园的建筑和历史价值如何,只是因为它曾经的主人便是李英石——辛亥革命的功臣,闵行市政建设的先驱,也是当年闵行镇赫赫有名的实业家。就凭着他发起集资筑沪闵路,办沪闵南柘长途汽车公司,足以让后人记着他,尤其对闵行当地人来说,用“景仰”两字并不为过。
1933年11月13日,李英石在李园赍志长逝,终年52岁。如若放到现在,这正是人生事业走向巅峰的年龄,确实有些可惜。而李园则见证了这位辛亥革命功臣的浮沉,能基本以原貌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
李园坐落在如今的老闵行建设路39弄内,沪闵路最南端西侧处东西走向的一条小路,当年俗称英石路。知道了门牌号码便很好找。39弄这里已为居民小区,除了大门口那块不锈钢门牌外,上方还有一块小牌,写着“叶家宅”几个字,叶家宅即为当年的李园,因为1958年后,李园易主,置换于当年叶裕大百货绸布店业主叶氏居住而改名。至今还有叶氏后人在此生活。
李园如今已成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徐俊杰 摄)
我去李园的时候正是冬季,在之前刚下了一场雪。虽然那天阳光甚好,但寒风萧萧,有点刺骨。进小区后穿过几幢居民楼往里走,在西侧一处便可看到被围墙围了的小院,赫然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子,上书“闵行区文物保护点——李园”。
原来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李园了。
据资料所载,当年的李园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东开大门,有往返汽车站。三面有环河道园,南临石驳岸小河,西、北临六曲河。正屋前建有花园,西为竹林。园内有洞石假山3座及水池、秋千架等,还有旱船等休闲设施。青瓦、彩瓷拼花铺径,树木成荫,种植了松柏、桂花树、广玉兰、蜡梅等。
园内原有房3幢,如今存有2幢。正屋在北,西南为三开间歇山顶有廊平房,房基高亢由5级踏步上,作会客和居室用。正屋西南为李英石第三子李宗道自行设计的三间头带L形日式小洋房,为其居室。正屋西有三开间西南小屋一幢,为厨房和佣人住室,现在早已拆除。
但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李园其实并不算气派的,倒是所住位置甚佳。东南处已改建为滨江公园,穿过绿植可观奉浦二桥,而正南面则是西闵轮渡站的新址,静夜可闻江轮汽笛声声。在都市里,有如此一块相对独立的院落,实属不易。怪不得我在院落里走动时,碰到现在的房屋主人叶先生,与之聊天,他颇有些得意地说,这里是块“净土”。我问李家后人可有来过,叶先生说,前些年倒是有来看过的。不知李家后人会不会睹物思情,感慨万千呢?
如今的李园有些萧条(徐俊杰 摄)
令人略有遗憾的是,如今的李园有些萧条,院落到处堆放着凌乱的杂物,几棵主干树之间穿着铁丝,上面晾挂着衣服,原本的小花园杂草丛生,估计主人家常年不清理,倒是几块假山石顽强地屹立在其中。我问主人家,这是老物?主人家表示了肯定,说应该是当年造李园时就搬过来了。我想也是。当年李英石造敏园,也在园中弄了不少假山石,那么在家中院落里置些石景,是自然不过的了。江南富家或文人雅士往往寄望于山水,这番情怀是免不了的。
心里总有些可惜,这么好的一个园子,没见主人家精心侍弄,就这样被耽误了,实在为之惋惜。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一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百年沪闵路》。这条路,历经百年沧桑,岁月洗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快速推进,无论是名字、形态、走向都在不断演变。要了解这条路的前世今生,首先得从路名上作番概念性的解读:无论是沪闵路,还是老沪闵路,都深深地烙上了沪闵南柘路的印记,了解了其间的来龙去脉,才会深刻感受到上海城乡百年间的变迁。
2025年1月起,第二十一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颛桥中心小学 三(2)班 刘峻豪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