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那天,我吃了顿饺子。

没有人提议我这么做,只是一旦有什么好事发生,“吃顿饺子庆祝一下”已经刻进了我这个人的底层代码。

咀嚼中,我想起以前的过年不只是过这几天,而是很早就开始了。

人们总说过了腊月就是年,可在我的印象里,曾经好像进了冬天就是年,人们做的所有事都指向了一个目标:过年。

剩下的事?过完年再说。

那时家里的老人,还是过年的参与者,他们身体还健朗,早早就开始为过个好年而忙碌。

今年积多少斤酸菜,做多少根腊肠,墙上换不换年画,窗上挂不挂彩灯……


与此同时,在工作的盼着过年打两圈麻将,在上学的盼着吃窗外挂着的腊肉腊肠,在外地的盼着见到亲人。

年味,就这么在一片期盼中,渐渐浓郁起来。

年味是盼出来的,年货则是要走出家门去抢的。

没有一站式购物,没有网络购物,一块钱也要掰碎了花,怎么用手里的钱最大化过年的幸福感,是今天已经快要失传的学问。

东市买对联,北市买汤圆,西市买爆竹,北市买蜜饯,这种花木兰行程,在过去是常有的事。


因为怕去晚了买不到最好的,争对联的、抢炮仗的,挑灯笼的、摘彩灯的汇聚一堂。人一多就想挤,人一挤就出汗,每个人都挂着红扑扑的脸,不知道是因为那些红色挂饰的映衬,还是因为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期待。

年味就这么抢着闹着渐渐走向高潮。

春节不只是那倒数的几秒,春节有着自己的时间表。

什么时候贴对联,什么时候包饺子做汤圆,没过十二点先别拜年,熬到几点才算成功守岁,几点去拜年才不耽误人家过年。

仔细想想,过年好像很忙,却充盈着喜悦,一件件一年一度的事情,让人意识到自己真的又成长了一些。

低头看着还冒着热气的饺子,从前过年的日子就好似这样,从早到晚都热气腾腾。

一桌丰盛年夜饭的香气,窗外鞭炮飘散的烟气,串门拜年路上吐的雾气,红灯笼红对联旁合影时脸上的喜气。

一片朦胧中这些烟火气汇聚在一起,孕育出的节日叫作中国年。


可当我回忆上面写的这些年味时,似乎都是很久远的事。

“没年味了” 这个话题每年到这个时候都准时出现,像是酒过三巡的“真心话”一样永远不会迟到。

年味这个东西,好像肚皮上的胎记,年龄越大就越淡了。

我经常想,年味为什么淡了,为什么春节申遗成功了,却好像找不到传承人了。

大概春节归根结底是“过”出来的,是值得我们花更多的心思过的。

即使很多东西变了,年轻人爱的东西时髦了,街坊邻居从平房搬进高楼了,但对过年的期盼不该变,年味也不该变。

春节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现在更是独属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节的非遗传承人,就是每一个具体的中国人。

要传承好这个非遗,就是要找回属于过年的种种仪式感。

趁着妈妈还有精力,去问问怎么和面拌馅;去请教长辈春联要怎么写,上下联要怎么贴;为家人和自己置办新衣,为晚辈包一个红包,给朋友发一句祝福,有条件的,点燃一挂鞭炮。

想恢复过去的年味,更要给传承人留下传承的时间与空间,创造有仪式感的瞬间。

就像国窖1573逢年过节都会用隆重的仪式纪念一样。国窖1573多年来都持续打造“品味中国年”,用创新的形式,传递年文化。

今年,国窖1573携手当代国际艺术家王侠军打造了“富贵花开”艺术作品。


王侠军从非遗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和非遗金漆木雕技艺中汲取灵感,以盛开的牡丹为载体,艺术化处理的“富”字居于作品中央,传递春节富贵吉祥的祝福,重新演绎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富贵花开”这句祝福。

作品前方酒座借用斗拱造型,富字窗棂嵌入盛开的牡丹之中,国窖1573鼎立中央,轩昂气韵。柔美与华贵交相辉映,文化元素与时代风韵相辅相成。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国窖1573包装盒打开后,便能看到一朵绽放的牡丹,与“富贵花开”艺术装置相得益彰。

国花配国窖,才能喝出独属于中国人的餐桌仪式感。

国窖1573把非遗的花朵,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不但可以把它映入眼底,还可以品在口中,参与和见证中国人春节团圆的幸福时刻。

仪式感,便是做不同于以往的事,让一天区别于平日。在春节做属于春节的事,喝属于春节的酒,就是让年味存续的秘诀。

“大过年的”“过完年再说吧”“过了年就好了”,上千年来中国人便是靠这个节日,给内心的熔炉添一把火,给来年的日子打一口气。

如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可能让我们无法像过去那样,享受彻头彻尾的休息与放松。

但我们可以找一些轻松的、新颖的春节仪式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庆祝,将它传递下去。做个有点创意的花灯,剪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窗花,写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联,置办点电子年货。

所以啊,过年嘛,我们肯定要感受年味,但有时也可以创造点年味。

年味不是一代代人这么过出来的吗?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