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家振 武汉报道
2024年,被视为低空经济发展“元年”。
据了解,2024年7月18日,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湖北省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并提出了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城市交通、时尚文旅等6个“低空+”新业态示范应用场景,2027年,全省低空经济产业力争规模突破1000亿元。
2025年1月15日、16日,湖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湖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如何助力低空产业“高飞”,也成为湖北省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1月16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湖北省政协常委、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永业行董事长潘世炳在湖北省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着力培育湖北低空经济的几点建议》,就低空经济产业面临的诸多发展难题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困扰行业发展的空域“多头管理”与“管理空白”现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湖北省政协常委、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永业行董事长潘世炳。受访者/图)
如何构建低空经济规划和协作管理机制?潘世炳建议,在编制湖北省全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成立由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低空经济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场景拓展等专项小组,并指导“一核三极”(以武汉为中心,襄阳、宜昌、荆门为支撑)地方政府协同开展工作。
治理体系和能力亟待加强
湖北省通航发展历史悠久。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湖北省已有8个通用机场取证或备案,已获得选址批复的通用机场17个。全省从事与低空经济相关的企业超过2600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低空制造产业链。
根据发展规划,到2027年,湖北省将力争建成30个以上通用机场和600个以上起降场地、150个以上地面基站、1-2个A类飞行服务站,开通30条以上城市低空交通航线。
“湖北省低空经济产业起步不错,但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在潘世炳看来,真正实现低空飞行活动“看得见、联得上、叫得到、管得住”目标,还需要破解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这也是全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潘世炳分析认为,发展低空经济,尚缺乏完整的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现行法律法规滞后、地方性管理条例缺失。在空域使用、设施共享、产品互适、数据互通以及起降点、维修站等建设方面,还缺乏统一标准。
“我国空域资源的量化、估值、确权仍需深入研究。”据潘世炳介绍,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民用航空法》涉及低空的内容极少,《空域管理条例》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困扰低空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不健全问题。
在潘世炳看来,低空管理涉及航空、通信、军方等多个方面,空管信息相对分散,其通信、导航、气象、监测等低空智联网、空域管理协作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央地、军地、部门、政企间对不同空域的合作力度有待加强,“多头管理”与“管理空白”现象突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亟待加强。另一方面,低空统一规划不足,不同低空飞行运营企业各自开发基础设施平台,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容易造成管理混乱、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及安全隐患。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也较滞后。潘世炳分析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用机场数量、规模不足,机场规划布局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航空器起降、备降、停放、试飞和维保需求;二是低空通信、感知、导航等保障不足,低空空中交通管制复杂程度远高于其他航空方式和地面出行方式,空域难以实现有效的管控和服务;三是各地在推动新基建和数字经济设施建设中,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无法提供充足的低空空域服务,制约了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
潘世炳告诉记者,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也有待扩展。具体包括:低空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低空产业规模小、研发弱,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及龙头制造企业;市场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整体发展不平衡,保障、服务环境薄弱;场景应用普及率较低,商业和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低空消费潜力还未充分激发,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尚未被有效激发。
“近期,低空经济概念股票涨势惊人,但低空经济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和路径并没有完全形成,与之配套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有待健全。”潘世炳表示,例如,低空经济项目暂未纳入“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范围,缺乏具体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缺乏专业信贷、保险等低空金融产品,低空经济产业引导基金还处于初级阶段。
构建一体化低空智联网络体系
据了解,为进一步培育发展湖北低空经济,潘世炳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
第一,在建立完善低空经济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方面,潘世炳建议,要借鉴深圳等地经验,发布《湖北省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制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规划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安全责任认定及监管机制,制定飞行管理和产业发展两类协同机制;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争取空域授权试点,研究制定《全场景低空空域(航线)及使用规则》,分梯次划分空域,明确服务和运行主体,明确空域管制流程;加强低空经济相关的技术、管理标准的制定。
第二,在构建低空经济规划和协作管理机制方面,潘世炳建议,编制湖北省全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平台,构建央地协同的产业体系,指导各地设立低空经济试验区,开展多场景试运行。同时,成立由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低空经济领导小组,涵盖军民融合办、发改、工信、公安、交通等部门,以及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公司和“一核三极”地方政府,民航部门提供指导,下设综合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场景拓展等专项小组,协同开展工作。
第三,在提高低空经济项目谋划推进质量方面,潘世炳认为,要扩大“设施网”和“信息网”覆盖,推进主要城市通用机场覆盖,建设适配多类航空器起降、充(换)电、测试需求的设施,因地制宜完善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系统;提高飞行导航精度和安全性,完善数字空域图、数字孪生、3D地图、知识库和规则库等“航线网”建设;落实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实现计划提交、受理、审批、运行等“一网式”服务;提高符合条件的低空经济项目落地效率,对重点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畅通社会资本参与低空经济的路径,创新飞行管理收费机制,发挥国资平台引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融资租赁等参与低空经济。
第四,在加强低空经济财税和金融支持方面,潘世炳表示,要鼓励金融机构对低空经济提供专项支持,包括信用贷、低成本信贷、中长期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贷款产品,开展投贷联动、产业孵化、企业并购以及Pre-IPO金融服务;同时为低空基建项目给予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超长期国债支持;对低空经济产业给予补贴,如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取证、试飞场地运营等;建立低空经济保险服务体系,开发物流、载人、城市管理等低空险种,增强和商业场景契合度,扩大保障范围;鼓励融资租赁机构参与低空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及后市场服务。
第五,发展低空经济,还要引导探索“低空+”新模式、新业态。潘世炳建议,一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聚焦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领域,加强新型材料、整机及核心零部件、飞控系统等企业招引与培育,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与航空技术融合,支持低空经济企业申报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打造低空产业集群试点示范,引导各地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推行产业链企业入园。三是畅通跨领域协作渠道,构建低空经济供应链平台,降低飞行器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运营服务商协作成本。四是发布重点项目清单,编制示范案例,挖掘如空中交通、农林植保、测绘、物流、救援、医疗、旅游等大众消费场景。五是为湖北省树立低空经济品牌,对外大力宣传,形成“低空+”品牌新高地。
第六,在强化低空智联和数字风控建设方面,升级低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完善三维空域信息系统,构建“通、导、感、管”一体化低空智联网络体系,加快服务站规划建设,提升低空航空情报、气象服务能力;推进空域网格化、数字化,建立大数据平台,优化数字飞行规则,提高空域容量和飞行通量,提升低空经济体量;统一省内低空经济数据标准,实现畅通互联,建立各主体联合监管机制,以及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及应急响应机制。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