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未来
近日,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微导丝等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的公示》。此次集采是持续推进国家和各省份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医用耗材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又一重大举措。
此次集采品类为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含套装)、微导丝、明胶海绵、栓塞胶、栓塞微球,采购周期为两年。
共有44家企业参与申报,其中124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企业中选率达到100%,产品中选率达到98%,产品平均降幅达到62.21%。按首年约定采购量和联盟省份平台最低挂网价计算,为24个联盟省份节约资金10.02亿元。
从拟中选名单来看,科睿驰在民营企业里领先,波士顿科学在外企里领先。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品牌在此次集采中表现突出,占据了市场的主流位置,多个品种的A组首位均为国产产品。这一结果显示了国产医疗器械在技术和质量上的进步,以及在国内市场中逐渐增强的竞争力。
这次集采不仅为24个联盟省份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有助于打破外企产品高价垄断的局面,推动了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通过集采,产品价格回归正常,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节省医保基金,实现医保、医院、企业、患者四方共赢。
# 结果公示
本次集采由甘肃省牵头,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4个省(市、自治区、兵团)组成省际联盟。
此次集采聚焦量价挂钩,把整体设计与数据治理、价格联动、价格治理结合起来,加强竞价正面引导,创新梯次中选规则。
从中选企业和品种结构看,产品规格型号齐全,能较好地满足临床需要。原市场占有率较大的进口和国产企业均获得拟中选资格,既保持了临床使用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产品供应的多元性,结果得到各方认可。随着大规模集采的推进,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不仅推动了产品价格的下降,还为国产品牌提供了快速进院的机会,从而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本次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范围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含套装)、微导丝、明胶海绵、栓塞胶、栓塞微球等高值医用耗材。首年意向采购量约1011539个,企业报价即产品的实际供应价,包括生产、包装、保险、检测、税费、配送费、售后服务、伴随服务等在内的所有费用。
复审通过的企业中,明胶海绵3家、栓塞胶1家、栓塞微球12家、微导管33家、微导管(套装)2家、微导丝15家:
国产企业中:科睿驰中标9款、恒瑞宏远中标8款、恒瑞迦俐生中标7款。
外资企业中:麦瑞通中标9款、波士顿科学中标7款、泰尔茂中标4款、朝日英达中标4款、库克中标1款。
综合今年各类外周血管类耗材集采降价幅度,此次甘肃集采降价幅度可能平均超过60%。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医师李雷表示,之前耗材集采都是针对某一个产品或某一种功能产品进行,这次将集采范围延伸至一种疾病或一类手术所覆盖用到的全量耗材,降价会更明显。通过集采让产品价格回归正常,可以按照病人的需求选择合理的医用耗材,提高临床疗效。
# 外周集采动作频发
第五批耗材国采
2024年12月19日,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发布了《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 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示》。 本轮国采品种包括人工耳蜗以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中选结果拟于2025年5月落地实施,采购周期为3年。
外周血管类耗材共有三个产品类别,包括非下肢动脉支架、下肢动脉支架以及静脉支架;共有18家企业中选,中标价普遍在3000-4000元上下,需求量共25.8万个。
非下肢动脉支架品类:
A竞价单元由康蒂思、柯惠、雅培、波科中选;
B竞价单元由上海美创、巴德、微创心脉中选,最低中标价为2280元,相较最高申报价降幅达58.5%。
下肢动脉支架品类:
A竞价单元由康蒂思、柯惠、雅培、百多力、巴德、波科中选;
B竞价单元由上海美创、库克、微创心脉、先健科技中选,最低中标价为2280元,相较最高申报价降幅达58.5%。
静脉支架品类:
A竞价单元由波科、归创通桥、巴德、苏州天鸿盛捷中选;
B竞价单元由康蒂思、蓝脉医疗、恩盛医疗、茵络医疗、唯强医疗以及安泰生物中选,最低中标价为2280元,相较最高申报价降幅达61.4%。
第五批高值耗材国家集采中,进口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产械企任重而道远。外企在两轮报价中展现出高度的降价自觉性,所有组别(包括人工耳蜗及三个外周血管支架组)均由头部外资企业以最高分中选。
与前几轮集采相比,第五轮集采的降价幅度有所收窄,平均降幅约为60%左右,而对于功能更强、使用更便捷的新一代产品,则按一定比例适当加价,以支持创新产品进入临床应用。
血管介入联盟集采
2024年12月3日,河北省医保局官网挂出《关于发布血管介入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的通知》,这标志着今年5月20日国家医保局“提质扩面”8号文规划的河北牵头血管介入类耗材集采正式拉开帷幕。
该通知同时公布了此次集采4种血管介入类医用耗材的采购文件,由河北牵头,共有3个品种有27个省份(全国除北京、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5省市外)组建集采联盟,另有1个品种有25省组成联盟,2025年1月10日开标。
集采品种为外周血管介入导引通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颅内球囊扩张导管、外周血管球囊扩张导管等4类产品。
以外周血管介入导引通路耗材为例,中选规则一显示:同产品分类同竞价组内入围企业最高拟中选价格不得超过最低拟中选价格的1.5倍,若高于最低拟中选价格1.5倍,则申报企业为非拟中选企业,这让企业的报价难度陡然提升。
# 集采唯价格论?
随着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不断密集获批上市,产品商业化竞争的内卷蔓延至集采也将常态化,虽然官方一直强调集采并不以追求最低价为目标,但作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最主要的买方——医保,掌握着院内市场绝对的定价权,集采唯价格论似乎已成固有印象。
上述几次外周介入相关集采中,外资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颇高,甚至比部分国产企业表现出更强的降价意愿,传递出其对于中国市场潜力的看重 。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存患者人数为3.3亿人,其中外周动脉疾病人数约4530万人,占比达13.73%。根据QYResearch的数据,2023年全球外周血管介入产品市场规模约为96.25亿美元,预计2030 年将达到162.2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75%。
目前,外周介入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国产企业代表坦言,外资企业成熟时间早,现阶段技术上仍具有领先性,并且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国内企业目前来讲市场份额偏小。
以第五批耗材国采为例,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的国产化率分别仅为1.80%和0.1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外资品牌如波士顿科学、戈尔、雅培等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与之相比,静脉支架受益于先前多次集采,国产化率相对有所提升达到21.72%。但随着集采的推进,外资企业也面临着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压力,需要进一步优化成本和运营效率。
难道集采真的是“唯价格论”吗?在心脉医疗主动脉覆膜支架因价格虚高被罚后,戈尔也已主动降价近40%,但仍在第五批集采中出局,该公司给出7150元的报价,在入围赛中被淘汰。而集采未中选意味着戈尔可能退出中国外周血管支架这一市场。分析师认为,“可能是公司考虑成本因素,实在无法接受较低的价格,最终选择遗憾离场。”
其实,当前医疗设备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随着集采的推进,价格因素虽然更加突出,但这并不意味“价格为王”,因为无论集采以何种模式进行,都需要充分考虑医疗设备目前具有较差的同质性,不同品牌差距明显。
比如2022年底疫情放开时,全国出现了医疗设备抢购潮,导致一些品质不佳的设备被采购,这些设备后来被闲置,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建议以省为单位建立集采临床应用评价中心,对医疗设备进行采购前和采购后的评价 。
采购前评价包括建立同品种设备一致性评价标准,只有通过评价的设备才能纳入集采候选库。这样的集采方式有助于筛选出质量可靠的设备,避免购买到品质参差不齐的产品。集采的实施,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确保了所购买的设备具有一定标准和质量。
采购后评价则涉及建立临床使用评价指标和验收标准,以确保设备在实际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防止出现“采购前卖家秀、采购后买家秀”的情况。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够真正提升医疗机构的集采意义,确保集采的设备能够满足临床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毕竟对于普通患者而言,最大的心愿首先是治愈,然后是以实惠的价格完成治疗。对于医保而言,在有限的预算下,希望尽可能覆盖更大的患者群体。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希望在治病救人创造价值的同时,赢得体面的利润,体面的利润即是支持企业持续创新的保证,也是救护疑难病症患者的希望。
# 获奖的医疗器械公司榜单
#海外医疗器械大厂们
#中国医疗器械大厂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