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铜

本文摘编自《精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的人忙着学习各种课程; 有的人忙着处理各种社交; 有的人忙着职场上的晋升; ......

可是,这些行为就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在这追逐优秀的路上,我们是否有方法可循,让自己少走弯路呢?

《精进》这本书就从七个维度帮我们打开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大门,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掌握这七个维度的妙招,我们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逐渐地成长为很厉害的“高手”。

1

时间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然而同样的时间里,总会有人产出更大的价值,而有的人产生不了什么价值,对时间的合理利用也决定了我们能够走多远。

因此,学会利用好属于自己的时间,是成为高手的第一步,正如一句话所言: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1、向小孩学习郑重的态度

对待时间需要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梁漱溟14岁时开始“好用心思”,有了奋力读书、钻研学问的自觉,他带着多病体弱之躯,终日不敢懈怠,终于自学成才。24岁时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登上北大教坛,便是极好的示范。

2、时间用在值得的事情上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

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这两个角度可以组合成四类事件:

第一,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第二,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第三,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第四,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然而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别。

有些人旅游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那么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会做足功课,对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点做详细了解,在游览过程中又细致入微,仔细观察当地的风物,并认真撰写游记,那么对他们来说,旅游的半衰期可能就会很长了。

3、学会平衡好时间的快慢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

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2

选择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1、找到最优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地以“985”高校学生中的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更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2、逃离隐含假设

有关人生选择的四个隐含假设:

第一个是“赛道假设”。

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他们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他们可能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

第二个是“低关联假设”。

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而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

第三个是“僵固型心智”。

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第四个是“零和博弈”。

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三种灵活的思维框架逃离隐含假设: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

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比如你可以设定在一年中,拿十个月时间全身心工作,余下两个月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爱好。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着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用空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朗从一位物理学家变成一名折纸艺术家,成功地把儿时的爱好变成自己的职业。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有“游戏禅师”美誉的著名游戏设计师陈星汉,就是因为14岁时玩《仙剑奇侠传》感动落泪,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

3、克服选择弱势

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假设现在你拿到了A、B、C、D四个工作机会,该怎么选择?

第一步,定义问题。

把原来的问题重新定义为一个更根源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第二步,因素穷举。

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同时又与问题相关。

第三步,因素赋权。

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

第四步,计算分数。

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A、B、C、D四个工作机会职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0到5分),按照“加权分=得分×权重”将所有因素分数相加,得到每个工作机会的总分,取最高。

3

行动

1、现在就去做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当你觉得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开写好了。哪怕只有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哪怕写得很糟糕,都没有关系。

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只要你写了出来,不管写得有多差,你都还有机会把它改好。

2、往前迈一步

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由于我们一直在“做准备”,所以我们一直都没有“完成”过什么东西。

我们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

比如,从一篇短文到一篇长文,从一篇长文到一本书;从单幅的漫画到多格漫画,再从多格漫画到长篇漫画连载。如此一来,你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育出来。

3、行动中复盘

我们置身在这个世界中,目光所及,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表象。在表象之上,是经由归纳抽象出来的经验、假设和模型;在表象之下,是大量更加真实与繁密的细节性信息。

比如一个拉面师傅怎样才能拉出很细的面条,这些技巧蕴含在他的动作中,但要他说出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书本中的知识属于可用语言清晰表达的显性知识。

4

学习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1、学会提问

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教授琳达认为:提问的关键,是提出现实场景下的、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而非一个纯理论性的、封闭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问“速读是不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那么只有“好”和“不好”这两种解答,问题很难被展开;而如果我们问“应如何选择和调整阅读的速度”,就可以深入开放地探究下去。

2、学会解码

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善于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效果。

比如对于跳伞这件事情,仅限于了解的人,固然可以头头是道地说出跳伞的标准操作步骤一二三四,而如果被问到一些非常规性的问题,可能就会茫然无措;而掌握知晓层次的人则可以基于对跳伞设备的内在原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后得出解答。

3、学会调用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比如心理学课本里的很多理论,如果我们仅仅只是理解和背诵,那它们只是静态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想到怎么把它们用起来,它们就可能变成一种技能。

知识的操练迫使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境和问题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联。

4、学会关联

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者非常善于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

《黑客与画家》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就将少时学画的经验迁移到了他学习编程的过程中:

一幅画是逐步完成的,先画轮廓、草图,然后填入细节,一步步臻于完美。在这一启发下,保罗领悟到“编程语言的首要特点是允许动态扩展”。编程语言是用来帮助思考程序的,而不是用来表达你已经想好的程序。它应该是一支铅笔,而不是一支钢笔。

5

思维

人的大脑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1、简化信息的思维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我们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更要简化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追求简洁就像一个开放的拼图游戏,首先你得搞清楚自己手中有哪几块拼板,你还要构想出未来这幅图可能的图案,然后你要从周围或者远处的拼板中作出选择,挑选出那些既能与你原有拼板相连接又符合你的构想的拼板。

当这些新的拼板与旧拼板结合在一起并逐渐构成一个更完整的图案时,你的世界不仅没有更复杂,反而更简单、清晰了。

2、让潜意识去工作

人的思维,特别容易限制在旧有的框架里,被过去的经验困住,很难跳脱出来想问题。而潜意识会帮助我们思考,即便在我们不主动去想一个问题时,它也会非常“勤奋”地为我们工作。

比如我就经常在洗澡、坐车、散步的时候想问题,构思文章等,这时往往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甚而做家务的时候,也经常有灵感出现,因为我们的大脑也是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

3、掌握乔哈里视窗

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我们往往会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一种人习惯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也知道”,所以在谈话中不会做太多的背景解释,结果给对方的理解造成障碍;

另一种人可能习惯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都不知道”,于是会把谈话变成单方面的灌输甚至炫耀,结果给对方造成不快。

而乔哈里窗格则用一种简单的2×2矩阵提醒人们,在交流时“我”和“你”之间的信息关系是复合式的。乔哈里窗格使用了两个维度:“我”的信息状况和其他人的信息状况。


交叉后构成了四个区域:

公开区 (open area) :我知他也知。

盲区 (blind area) :他知我不知。

隐秘区 (hidden area) :我知他不知。

未知区 (unknown area) :我他都不知。

6

才能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1、专注优势才能

发现和识别自己的独特优势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它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也可以让人关注到自己优势的一面,更加自信。

企业家乔治·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段话: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2、舍弃方能极致

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有舍,方才有得。


齐白石的一丝不苟,是把几年的时间都倾注在了一套画谱上; 罗尔纲的不苟且,是在太平天国史领域一以贯之的耕耘; 德鲁克的追求完美,是每三四年自学一门学科,一次只准自己学一门; 村上春树为了专心写小说,关闭了自己苦心经营、收入颇丰的爵士乐酒吧。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3、坚持化为热爱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宁可傻一点、笨一点,去做一些并不特别喜欢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战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义的事,多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把死循环的闭环打破,开启新的良性循环。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

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比如李清照就把读书的乐趣融入到生活的苦辣酸甜之中,融入到夫妻间的浓浓爱意之中。

三是增加互动。

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比如冯唐读史书,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倒兴味盎然,诀窍就是把史书当作练习题来读。

7

成功

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1、主动去探索

如果你总是在某个专业的壁垒里打转,视野就会变得越来越狭窄,即便本领域的提升也会越来越艰难,很容易就碰触到天花板。

以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没有任何门户之见,总是不断地去接触和了解心理学的不同分支以及与心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

所以他一生中从事过多个领域的研究,包括灵长类动物的比较心理学研究、性心理学研究、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存在主义哲学和禅宗思想,也正是这样多方面的涉猎,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逐渐成型,并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让自己专注在一个领域精益求精是培养才能的必经之路。

2、回归到现实

侯孝贤导演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就是“读人”。

凡是他交往过的人,他都会悉心观察,像读一本书一样去读他们,特别是那些看上去有些奇奇怪怪的人,更是会引发他强烈的“阅读”兴趣。把他遇见的所有人当成了一个巨大的素材库,通过分析、解码、变异,再融合到他的电影中,去把电影中的人物给异常真实地塑造出来。

当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和眼花缭乱的理论进行思考、交叉和整合以后,它们就成了你心智的一部分,这种逐渐打磨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智识,就可能帮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3、尊重独特性

独特意味着你的形象、个性、知识、经验、经历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是别人无法复制、无法模仿的,意味着你为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和价值。

48岁的苏格兰人苏珊·波伊尔于2009年在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秀》演唱《我曾有梦》的视频在全世界的网络上竞相传播,几个月后她的专辑拿到了当年全球销量冠军。

几乎每个人都喜欢苏珊大妈,因为你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位胖胖的、萌萌的、坚持梦想又有一副好嗓子的大妈了。任何对苏珊大妈的模仿都必然无法再次创造出这种独特性。

当我们避开了追求社会认同的陷阱,我们便走上了因独特而成功的道路。

最后,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成为高手的七个维度:

1)把时间花在那些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2)摆脱隐含假设找到那个最优的选择;

3)无需准备太多,即刻就去行动起来;

4)掌握高效学习法,学会提问和关联;

5)学会简化信息,提升你的思维能力;

6)专注自身优势领域,发挥自己才能;

7)主动探索自己的独特性,获得成功。

愿我们都能掌握这人生七个维度的妙招,事半功倍地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可以越走越远,最终成为那个“很厉害的高手”。


Photo by Sincerely Media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必学线上课程】

【全面专业系统的管理服务体系】

陪伴企业成长——帮助企业持续管理能力改进

辅导/微咨询/实践工作坊/定制服务

为组织赋能——帮助企业管理绩效提升

线上/线下课程/专题内容

详情请咨询:

电话: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获得更多管理思想与实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