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吹倒了老桑树,如何是好?按常规,倒伏的树木应当作死树截干处。小区里的孩子们不舍得,“不能再救一救吗?树被据,也会很疼的”。稚言稚语打动人心,各路“大侠”齐聚小区,商讨救援计划。

市人大代表、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分享了老桑树“起死回生”的故事。作为虹旭小区的“原住民”,老桑树见证社区的变迁。2019年,虹旭小区建设全市第一个社区生境花园,老桑树功不可没。茂密的树冠,为居民遮荫;结出的桑果则是小动物们的“粮仓”,吸引来了北红尾鸲、白头鹎等鸟类,还不时有松鼠、黄鼬穿梭往来。

“你看,这棵树多大,像把伞一样。它没了,景就没有了。”倒伏的桑树,令人牵挂。大家坐下来研究办法。实地勘察后,园林工匠、绿容专家都初步判断,能活,“树的根系,只露出了一小部分,还是有一定的存活率,当务之急需要尽快把它扶起来”。长宁工匠、大树保护专家鲁义杰建议扶救桑树,他认为“扶正到40%为宜,同时要注重拉正方式和加固方式等细节”。长宁实验小学副校长沈健掏出了一张A4纸,分享片区内小学生们提出的8条扶树的办法。


图说:虹旭小区建设全市第一个社区生境花园。

“如今,老桑树历经修复后,以‘卧’的姿态留在生境花园里,继续与居民为伴。”吴红萍说。上海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坚持依靠人民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在吴红萍看来,围绕一棵桑树的热烈讨论,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城市更新中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生境花园是动植物的‘乐园’,更是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后花园’。”今年两会,吴红萍代表带来一份关于对推动上海市生境花园发展开展专项调研的建议。她认为,生境花园建好,后续更要管好。

自2019年全市首个社区生境花园——“虹旭小区生境花园”试点落地以来,生境花园“美出新高度”,从中得以看见社区治理的“一路繁花”。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生境花园27座,总面积18728平方米。

“生境花园嵌入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为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休憩散步场所和生动有趣的科普知识。到目前为止,生境花园累计举办各类科普活动500余场,参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志愿者近200人。”吴红萍表示,生境花园在长宁区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也碰到了“瓶颈”。

有专业机构在生境花园建设前期的选址和设计过程把关审核,但在后端的建设和运维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审核标准(现有园林绿化标准无法使用),使得生境花园对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功能无法发挥长效作用。生境花园作为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正向实践,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和方法实践在“增汇”维度上获得更多成果,值得进一步挖掘。生境花园在设计之初就与专家团队、使用人群、志愿者等紧密配合,提升了凝聚力和幸福指数,增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目前生境花园缺乏培训课程和科普课程体系,无法从更高、更广泛的层面影响社会公众。

对此,吴红萍建议,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生境花园碰到的“难点”如何解;从“建设生态之城”的角度,探索创新合作机制,明确后续运营主体,配备管理经费,建好长效运维机制。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李永生 周馨 摄

栏目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杨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