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量里的秘密

贝壳研究院负责人 陶琦

《JUMP大会第五季》演讲节选

谈到二手房的挂牌量,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是这几年挂牌量好像越来越多。

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


在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和住房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

城镇人口增加接近约1.9亿,商品住房竣工接近7000万套,市场供给和需求都在变多。

所以,不仅挂牌量多了,二手房成交量也多了,二手房成交套数占全部住房成交套数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预计2024年接近45%。

在2023年,城镇人口增加1200万,城市住房数量增长超过600万套,七普数据,城际流动每年新增350万人。

根据我们的估算,每年1500套新房与二手房成交里面,大概有900万套是改善性需求。

在这样一个持续扩容的市场中,二手房挂牌量增加是必然。其中,过去几年人口流入最快,城市建设力度最大的二线城市是主力。

关于二手房全市场的挂牌量,很遗憾,目前缺乏权威机构披露准确数字。

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来推算,苏州、杭州大概有20万套,上海更多一些,南京稍微少一点,整体来看,挂牌量在月度呈现波动增长趋势。


我们跟踪分析挂牌量变化采用的指标,是挂牌增长率,用目标城市当月新增挂牌量,比上月末的挂牌总量,反映挂牌增长的速度。

该指标是一个百分比,2023-2024年的均值大概在15%左右。

挂牌量增长有两个特征。

第一,明显的季节性。

每年初小阳春的时候,挂牌增速最快,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减速,到年底基本是增速最慢的时候。

第二,成交相关性,与市场交易热度正相关。

市场成交量多的时候,挂牌量也多,背后的原因,跟大家本能想象的不同,其实是客户换房比例较高。

这些客户在市场里面采取行动,从而带来更多的挂牌出售房源。

2023年831新政之后,一线城市交易量快速增长,挂牌量同步快速增长;今年10月份以来也是类似的情况。

所以,挂牌量的波动,是这两个特征的叠加。

关于挂牌量增长的问题,长期上升是常态;短期挂牌量激增,反映的是市场热度。

这个角度来说,挂牌量增长快是个好事,否则这个市场就很冷,缺乏流动性。

挂牌量增长,次新房的大量上市是主要贡献者。


过去几年 ,我们看到了次新房的涌现。

楼龄在十年以内的次新房,在挂牌量中的比例迅速上升,每年2-3个百分点。

相比存量,次新房有个特点,就是户型面积大。

2024年比2021年,一线城市的次新房增加4个百分点,达到26%,中大户型达到42%;

二线城市的次新房,增加11个百分点达到55%,中大户型增加5个百分点,也达到了55%,那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呢?

房企的朋友应该有感受,这几年来自二手房的销售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具体到每个城市,过去四年,上海和杭州次新房的比例,增速是最明显的, 南京和苏州基本 稳定在 较高位置。


过去,咱们房企有一个惯性思维:刚需买二手房,改善用户买新房。

在过去五年或者十年之前,可能是的。 但是,现在看来,不一定。

二手次新房,无论是品质和功能都不错,所在的区位和配套更加成熟,关键是现房, 立刻能用、能落户,周边可能还有个不错的学校,所以这些二手房次新房的竞争力是很强的。

在过去市场相对较热的时候,二手房与新房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协同性,卖二手买新房是主流交易形态。

比如在16、17年的时候,这两个市场都很旺。

但是,在近几年市场出现调整的时候,二手房以价换量的自由度更高,在产品竞争力相当的情况下,对同区域的新房产品产生了替代,这就对新房销售产生很大的挑战。

次新房扑面而来,房企应该怎么办?

新房产品必须要升级,要提升品质、要创新功能,这可能是当前比较合适的竞争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市场趋势中赢得先机。

次新房的涌现,在挂牌数量上体现出来了,那么有没有影响成交结构呢?

我们看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图中列出的几个城市,成交 比例最高的依然是小户型老房子。

但苏州不一样,中户型的次新房成为最大比例,说明苏州的朋友比较会生活,住得很好。

再看成交结构的变化,小户型的成交比例明显下降,中户型的比例迅速上升。

二线城市的中户型里面,40%是次新房,一线城市也有20%,上面四个城市里面变化最大的是苏州。

我们分析了2024年苏州换房客户买卖产品的数据,可以直观的发现,三房是最受青睐的产品。

左侧表格给出了换房成交的比例。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 改善换到3-4居的比例接近70%,其中换到3房的接近50%。

这个数据几乎跟新房产品里面80%的大户型非常接近。所以在产品供给上,它们已经没有差别了。

进一步看细节,看看不同居室换房前后的面积变化和金额差变化。


主要结论是四句话。

第一,同户型换房加面积。可以理解为老房换新房。

第二,加户型换房,差不多要加30-45平米,基本上就是一个房间、一个卫生间。

第三,从房价来看更有趣,减户型换房,也得加钱,客户通过减少户型面积来优化居住体验,很多城市都正在出现这个现象,我们觉得这是居住理念和需求的进步和提升。

第四,加户型换房。

数据统计显示,主流交易房价差不多是80-200万,主流的2居换3居,加120万元,这些参数对我们产品定位,户型设计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刚才讲了产品,现在我们讲讲客户画像。


以苏州为例,我们看买房和卖房的客户年龄分布,买房从成交数据看,卖房从挂牌数据看。

从21年到24年苏州的购房客户,有明显的年龄后移,25-40岁是买房的主力区间,30-45岁是卖房的主力区间,中间差的5年,差不多就是换房的周期。

换房周期中位数大概5-7年,大城市会长一些。30-40岁就是换房的主力区间。

顺便再做个澄清,这两年有个说法,年轻人不买房了,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准确。

从数据来看,35岁以下年轻人购房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50%, 是市场购房的主力群体 。

那这些主流群体究竟在买什么呢?


我们比较了各个区域和产品的成交热力图,发现以下四个区域的分类产品占比较高。

总结一下是两点。

第一类是中小户型老房子,价格120-160万元,对应刚需用户;

第二类是中户型次新/普通房,价格200-350万元,对应改善性用户。

作为买房人,我们怎么选择呢?

作为地产人,我们经常被朋友问的是,这个项目能不能买,这个小区好不好?他们其实问的是,买了这个房子之后能不能涨价。

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会得到什么样的价格结果。


简要分析住房的价值,主要由小区的居住环境,产品品质和宜居功能三方面决定,对应的就是区位、价位、楼龄和户型面积这些指标。

在不考虑预算的情况下,优势产品定义为:市中心+高价+次新+大户型。

以上海为例,我们做了房价大数据分析,过去6年,这样的优势产品,会带来很明显的溢价。


我们把溢价分成两段。

一段叫上涨溢价,整个市场往上走的时候,优势产品的价格上涨比普通产品更多,数据统计显示上涨溢价有22个百分点。

另一段,在价格下跌的阶段,优势产品的抗跌性会更好,跌得更少,称之为回撤溢价,大概7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六年时间,选择不同产品,价格波动可能相差30%

这种差异背后,其实是优势小区具有相对稀缺性,物以稀为贵。

从挂牌量角度来说,房源少就是稀缺高,多就意味着替代性强,这里的多和少,指的是同类型小区的挂牌量。

第二个选择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可以发展的更好。


无论是业务发展还是个人生活,都存在 如何识别城市发展机会的问题。

我们认为,城市的产业增长、就业增加、人口和收入的增长,是这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同城市规模不同,所以要看人口流入强度,而不是只看人口净流入的数量。

那什么指标能代表这个强度呢?

我们的分析方法是,看外地年轻人在本地定居的情况。

具体就是:他们的买房占全部买房交易的比例,以及租房占全部租房交易的比例。

买房、租房的占比越高,说明这里的年轻人就越多,他们愿意在这里创造财富,同时在这里生活消费。

从左边图标能级来看, 一二线城市明显要好于三线城市。

在城市层面,杭州、苏州、南京都要领先于二线城市的平均水平。 上海有很大的体量,杭州苏州和南京有明显增量。

长三角的这些城市,在全国比较来讲,都是发展机会偏好的地区。

好城市的选择,与今天我们谈的挂牌量的关系不大, 更主要的是城市发展支撑的动力。

最后,说一下我们对市场趋势的预判。


我们主要通过业主和客户的市场预期来分析。

2024年第四季度,市场交易出现积极信号,量增价稳,这是结果,底层是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改变了。

我们有个持续的市场调研,每个季度做4万份问卷,跟踪消费者的心态变化。

核心关注两个指标,一是业主里面,急于大幅降价卖房人群的比例,二是客户里面,积极入市买房人群的比例。

在2024年的第四季度,我们发现业主的心态更稳定,急于降价卖房的人群比例明显下降,降价盘源的比例少了,房价就能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客户的入市信心明显增强,尤其是一线城市,他们的积极行动体现为交易量。

这个情况比今年二季度政策后的市场明显更好,所以我们认为市场有望进入筑底阶段,当然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对2025年的市场趋势,我们相对乐观。


通过这些数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早发现变化,占据先机,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思考决策,提高胜率,这是我们对行业应有的贡献。

2025年与大家共勉。

前文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