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岂容打着疗愈幌子玩欺诈
冥想、旅修、音疗……疗愈产品和服务越发多样,“万物皆可疗愈”趋势明显。然而,部分变味的疗愈却让静心变成了“惊心”。在社交媒体上,一则疗愈课程广告,标价1小时3980元。(1月14日光明网)
“为情绪买单有何不可?”所谓疗愈经济,正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缓解压力、疏导情绪。生活中,不少人向内“求索”,渴望身心健康、生活品质提升,而这一服务恰好契合这一需求,故而开辟了一片市场。加之社交媒体“推波助澜”,大量“疗愈达人”“疗愈网红”活跃于自媒体,这一业态迅速成了市场宠儿,缔造了一个体量较大的消费市场。
应当说,规范的疗愈的确可以充当心理按摩的工具,切中人们内心需求。但放眼市场,疗愈课程动辄“天价”、疗愈产品良莠不齐……疗愈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杂音”不少、泡沫甚多。令人忧心的是,不少活动和产品缺乏实质疗效,甚至带有较多伪科学色彩,如“能量疗愈”“冥想茶蜡”等产品,其科学性尚待证实。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打着疗愈的幌子欺瞒诱导、诈骗敛财。乱象充斥、隐患重重,暴露疗愈市场缺乏规范引导和有效监管。
如何规范?以有效供给挤出市场水分。寻医问药,求的是实效。疗愈经济备受“宠爱”,折射的是真实的市场需求,呼唤的是有效的市场供给,即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显然,这涉及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严格的伦理要求。这需要行业以科学和实效为导向,供给正规、专业和科学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良币多了,劣币才没有生存空间,疗愈才能真正“治愈”。(庹亚男)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