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城乡,大美扶风。

这里依山傍水,屋舍俨然;这里阡陌交通,商贾繁华;这里白墙青瓦,绿荫婆娑……这不是古时的桃花源,也不是如今的秀美江南,这是扶风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并专列一节进行部署。其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掷地有声。多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千万工程”经验从浙江走向全国,成为引领各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面鲜艳旗帜。

近年来,扶风县深刻领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结合实际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形成的思想方法、经验做法,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面进行探索,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高位推进

“千万工程”经验有了“扶风回响”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工程、促进共同富裕的民心工程,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深入基层征求意见,县“千万工程”机制办公室组织各镇街、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外市县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对标先进拓思路、带着问题寻对策、问需于民明重点……几易其稿后,《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扶风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方案(2024—2027年)》出台,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扶风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严峻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扶风县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体目标,更注重分类推进、靶向施策、久久为功。扶风县结合实际按照“划线分类”的工作思路,将全县116个行政村分成“三线五类”全覆盖进行整治提升。“三线”就是以西宝北线沿线打造城郊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关中旅游环线沿线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绛法高速路沿线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示范区,“五类”就是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基础改善类、搬迁撤并类,集中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范村。“通过优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建设一批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村集体项目,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实惠的事多起来,‘千万工程’经验才能造福咱扶风。”扶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权丽春说。给指导,鼓励各村创新摸索;搭平台,帮助各村互学共鉴。今年,扶风县不仅成立了“千万工程”机制专班,还积极组织现场会、观摩活动、经验分享会等,挖掘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优等生”,引导各村形成比学赶超、“赛马”比振兴的浓厚氛围。



内外兼修

“千万工程”经验让扶风乡村颜值更美丽



走进杏林镇杨家沟村,整齐划一的农村新居与生机勃勃的温室大棚、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等交相辉映,通过修建青砖围栏、涂刷外墙真石漆,形成一个个别具滋味的独立院落,景色如诗如画。“这两年村上的变化太大了,修建了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改了户厕,接了自来水,村上的樱桃产业也形成规模,我们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杏林镇杨家沟村村民杨东科说。

作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创建村,杨家沟村从实施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卫生厕所全面普及、村庄道路硬化提级等项目,到农户整理室内外环境卫生,逐步实现群众由“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思想转变。前些年,村里的基础设施较差,不少村民习惯将家里的生活污水直排街道、也有不少村民有散养家禽家畜,导致粪便随处排放,给环境卫生带来不小的挑战。面对生活产生的污水和养殖产生的污水和粪便问题,扶风县积极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落实改厕资金,总投资500余万实施“生活污水治理+户厕改造”项目,将这些原本令人头疼的问题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今年来,扶风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先手棋”,坚持全域统筹、系统谋划,于细微处下功夫,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美化、公共服务优化,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清理积存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改造农村户厕,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力争打好乡村“漂亮仗”。截至目前,全县116个行政村已全面投身清洁行动,通过绿化和美化,村庄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的目标,力争创建省级(市级)“千万工程”示范(重点)村14个。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从“一村美”到“全域美”,恰似一幅动人心魄的田园诗画,展现了乡村焕发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壮大产业

“千万工程”经验让扶风乡村发展更有力

产业是农村生存发展之本,扶风县是西北地区的农业大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粮食面积68.8万亩,小麦种植面积40.1万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28.7万亩,粮食总产量26.5万吨。县域内有九丰公司、润农种业、巨良农场、伟隆种业、豆村农场等30多家种子企业与合作社,现有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近13.2万亩,年产小麦良种5600万公斤。目前,全县上下要形成合力,建设规模化的制种基地,同时结合村上建设“千亩示范方”,将制种做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项目,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全力以赴向着国家小麦制种大县迈进。



绛帐镇凤鸣村抓住创建制种大县机遇,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种植,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既解决了撂荒地的问题,更是帮助村民增收9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



乡村产业振兴内涵丰富,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凤鸣村党支部一班人秉持这一理念,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引进陕西天使芳菲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果当鲜”仓储式会员店;和宝鸡市瑞通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电子元器件加工厂,解决本村及周边留守剩余劳动力60余名,实现年集体经济营业收入500万元,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们坚持‘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围绕全村猕猴桃主导产业,支部牵头搭台,全链条参与,形成了我村集体经济3大板块8大支柱,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壮大了集体经济。”绛帐镇凤鸣村党支部书记陈永强高兴地说。“百花齐放”的产业美景图,是扶风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千万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夯实产业根基结出的丰硕果实,让乡村发展更有力。



创新治理

“千万工程”经验让扶风乡村根基更稳固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牢记,跟党走、谋生计、勤劳做,易风俗、降彩礼、倡新办,白事简、不挑剔、倡简办……”走进午井镇高望寺村,一行行清晰的《村规民约》映入眼帘,深入人心。“自从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大家都自觉遵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良风气减少了,生活也更富足了。”对于村里移风易俗的改变,村民们露出了开心幸福的笑容。高望寺村为合并村,村民对合并村融合认识上有差异,人心难合,部分群众时常寻衅滋事、矛盾突出。近年来,高望寺村发挥村规民约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积极作用,以集体经济发展赋能基层治理,施行协商议事机制,形成了“民主立约、全民守约”“集体创收、成果共享”“党群议事、干群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消灭在基层。



“以前村民有矛盾就会互相吵架,亲戚朋友聚众到一起大打出手,现在有什么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会找村‘两委’协商解决,村上解决不了的,通过村上的法律顾问进行线上调解处理,并通过‘议事群’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这是高望寺村打造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平安和谐新局面。”午井镇党委书记贾凯说。



近年来,扶风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运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等载体,全力破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摒弃不良社会风气,创新探索出“宣讲+文艺+服务”的宣讲模式,全力打造“扶地有声”宣讲品牌,广泛开展文明新风宣讲活动,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对群众进行教育普及。先后涌现出一批“全国文明村——西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青龙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罗家村调解委员会”等,乡村治理‘扶风模式’的品牌越擦越亮,让乡村根基更加稳固。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坚定不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描绘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画卷是根本之策。新的一年,扶风县继续将以省级示范村、市级重点村创建为抓手,以首位产业发展为重点,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基层党建,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加快建设成具有扶风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通讯员 颜永莉)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