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北京提倡加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但也要强调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施光海带来了《关于统筹利用高校博物馆优质资源,高质量推进首都文化繁荣》的提案。他表示,如今,首都高校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以为中小学生搭建优质的创新研学平台,建议将北京高校博物馆建设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统筹范围,让“一流”大学拥有“一流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施光海。 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摄

施光海表示,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发端于高校,当今高校博物馆业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博物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以其专业性、特色性、学术性而著称。“北京高校拥有的博物馆规模近50座,藏品文物珍贵、独特且稀有,有些堪比国家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博物馆,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等。”

然而,作为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的秘书长,施光海发现,首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其中,空间是一大问题。“高校博物馆展览面积大都不足3000平方米,且属于公用楼宇的某个部分,没有专业展厅、库房、教育和公共服务区域。”施光海以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为例,面积共2400平方米左右,能够展出馆藏品4000多件,但地大博物馆馆藏的标本就有5万多件。接待能力亦堪忧,“我们博物馆一次接待超过100人就有压力”。

施光海介绍,目前,首都高校博物馆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无法比肩社会博物馆。如果没有一流的博物馆,高校的发展势必失去厚重文化根基。“很多老一辈教师在退休后很愿意把自己的珍藏捐给学校,但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场所展览出来。”施光海说道。

因此,施光海建议要重视北京高校博物馆的建设,积极支持“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博物馆”。“我们要在全国一流高校博物馆建设中不掉队,并发挥首都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高质量地推进首都博物馆之城建设。”施光海表示,我国已有地方率先实践了建设一流高校博物馆,比如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博物馆是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如今已建成面积5万至6万平方米独立博物馆建筑,并每年投入运营保障经费。

施光海建议将北京高校博物馆建设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统筹范围,提高人才素质,实现人才专业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优质人才、科研和文物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同时,要让高校博物馆承担起区域内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责,建立多渠道的合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搭建优质的创新研学平台,成为首都“明星”景点,凸显高校博物馆品牌。

施光海建议进一步启动北京市政府与高校共建高校博物馆方案,从经费、编制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全力保障和促进高校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实现高校博物馆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对外开放,以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文化内容服务首都乃至全国、全世界观众对文化科学普及等方面的需求。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