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组合拳” 水利建设“提质效”
——红寺堡泵站改造项目机组空载试运行圆满收官
“3、2、1,点击......”近日,随着技术人员轻点鼠标,海子塘泵站机组空载试运行顺利启动,平稳有力的运转声不仅宣告着红寺堡扬水支干渠支泵站改造工程项目通过关键节点,更为2025年春灌筑牢了坚实根基。
空载试运行顺利启动
红寺堡扬水支干渠支泵站改造工程作为《宁夏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区域供水保障能力,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活力”。
在这一场攻坚克难的建设进程中,宁夏水利工程建设中心(简称:建设中心)果敢挥出管理创新“组合拳”,让工程建设一路“高歌猛进”。
扎根一线 点燃建设“新引擎”
这项改造工程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包含全面更新5座泵站,砌护17.1公里支干渠,44.6公里支渠砌护,205座不同类型渠系建筑物等待配套改造......
一项项错综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常常存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多方力量交织。建设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单位,转变观念,更新管理方式,坚持“关口前移,靠前服务”,项目组下沉一线,“面对面”沟通,“手把手”指导,实现了从管理型到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钢筋绑扎
项目伊始,项目组便迅速投身于协调沟通的前沿阵地,积极主动与参建单位展开多轮深度交流,提前谋划,携手制定详细且精确的施工标准。从建筑材料的规格参数到施工工艺的具体流程,每一项标准都经过反复论证与考量;明确施工方向,根据工程总体目标与现场实际情况,为各参建单位指明清晰的作业路径;设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目标,以量化的指标让参建单位清楚知晓每一阶段的任务成果要求。
项目建设期间,项目组化身施工一线的守护者,扎根现场,开展全方位的靠前服务,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督战,将每一项任务细化到具体的施工班组与责任人,精确到每一道工序的时间节点,让施工单位能够提前做好充分的人力、物力与技术准备,确保施工过程紧凑有序、高效推进。
模袋制作
针对参建单位对于新技术、新方法不熟悉的问题,建设中心迅速组建了由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根据不同参建单位的实际需求,开展定制化的一对一培训。指导团队深入施工现场,以实际操作演示为基础,详细讲解,让参建单位人员在实践中加深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能够将新技术、新方法高效应用于项目建设中,有效提升了整体工程的建设效率与质量。
这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引领的管理变革,恰似一阵春风,吹暖了法人单位与参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催生出信任协作的种子,构建起“法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层层指导、紧密相连的伙伴关系,为项目顺利推进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智慧赋能 激活建管“新动能”
“每个工地都覆盖高清摄像头,数据会同步到宁夏水利工程建设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手机App就能随时远程对工地进行检查。”建设中心项目组成员边操作边介绍,可视化监控、全天候数据采集清晰呈现,与此同时,已完成的项目设计、施工和质量要求等内容都能可视化呈现。
宁夏水利工程建设中心首次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召开建设例会
红寺堡项目点多面广,如同一张庞大的网络,要对每一个标段进行全面监管,人力物力的消耗无疑是巨大挑战。为突破这一困境,项目率先引入宁夏“1+100”重点水利项目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和宁夏水利工程建设协同平台,将每一项工作流程拆解细化,转化为标准化的数字模块,从施工材料的采购标准,到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规范,只需轻点鼠标,平台上传的表单便清晰呈现,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以往施工人员凭借经验施工,标准不统一,质量也参差不齐。”红寺堡项目组组长李晓刚介绍道,“如今,借助建管平台,在数字化标准的指引下,施工人员只需按照平台设定的标准步骤操作,就能确保每个环节都达到高质量要求。”
建设管理业务系统可视化调度中心
开工前,平台要求参建单位制定好“课程表”,明确项目目标和要求,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通过平台上的工程计划安排表,施工人员能清楚了解哪个阶段需要完成哪项工作,只有完成当前工序,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不仅如此,平台的实时监控功能如同给项目装上了“千里眼”。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工程进度、质量检测数据等,一旦发现问题,能迅速做出调整,极大地提升了管理的精准度与及时性。
建管平台犹如一位严格的“指挥官”,规范着参建单位按标准化流程工作,使建设如同一条有序的“线”,管理好似一张严密的“网”,不仅为管理者提供了全方位的项目管理视图,也实现了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的高效管控。
创新驱动 提升管理“新技能”
创新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下,验收流程缺乏规范,验收标识不够清晰有效,施工单位深陷验收结果的困惑泥沼,后续工作也因此受阻。
面对如此困境,建设中心精准施策,创新性地推出“两个旗子管控力”方法。当施工单位完成某一区域的施工并且自检合格后,会插上绿旗,建设单位再根据插旗情况,组织人员进行复验,确认工艺达标后,便插上另一面旗子。两面旗子都插上了,代表这部分工艺符合工程标准。这一方法实现了验收环节的无缝对接,有效避免了工程质量隐患,重塑施工管理的高效与规范。
分部工程验收会议
随着“两个旗子管控力”成功解决施工验收难题,建设中心进一步探索优化工程管理流程,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工程效果。
大型工程常深陷传统流程的泥沼,以往验收和结算因涉及多部门和多种技术标准,流程拖沓,如同沉重的枷锁,拖慢工程推进步伐,耗时漫长,严重挫伤施工单位的积极性。
建设中心先行先试,大胆创新,采用施工、验收、结算同步推进的“三同步”全新模式。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同步进行质量检测验收,财务人员同步核算费用,确保每一个施工阶段的费用支出准确无误,并及时与施工单位核对确认,高效完成阶段工程结算,随着工程施工结束,验收、结算工作也同步完成。
红寺堡项目沿用这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各方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确保工程按时、高质量交付使用。
管理方式的创新升级与管理理念的转变让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走向集约化,也让水利工程质量有了更好的保证。
筑牢安全底线 织密立体“防护网”
“安全管理也是智慧工地建设的重要部分,智慧系统将施工人员、设备、环境‘互联’起来,工人走进工地时安全管理就开始了。”智慧管理平台的实时监控,将现场作业安全、人员安全等进行数据化,实现了对现场未佩戴安全帽、跨越变压器附近区域等行为智能抓拍并预警,为施工现场打造了一层全覆盖的隐形“防护罩”。
应急演练
发展和安全犹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建设中心认真落实水利厅工作部署,立足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着力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能力,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全力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全链条管控安全生产风险。
开工前,通过全面分析工程建设关键流程和管理体系,研判并科学评价风险等级,形成危险源清单和风险评价报告;施工现场,形成“一图一栏”“一牌两卡”“一标志”的风险公告布局;施工期强化监测预警,采取“人工+自动监测”模式及时监测预警,同时完善应急预案,制订可操作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等各类方案,实行“一源一案”,对重大风险危险源建立专项档案……具体管控措施落实到位,责任机制贯穿管控全过程,切实将关口前移、管住风险。
安全检查
安全重于泰山,防范必于未然。建设中心深入推动“六项机制”与日常安全生产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水利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动态更新“六项机制”建设成果,一体推进危险源清单、“三违”行为负面清单、监管项目清单制定,利用“六项机制”信息系统和水利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实现线上实时动态监管,为安全建设定格了一条条“红线”。
“水利工程建设意义重大,作为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要以打造品质工程、民心工程为目的,创新管理模式是一条必走之路,也是一条高效之道。”宁夏水利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齐敦哲表示,创新是一条上坡路,道阻且长,但建设中心会坚定这条路,让以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有效率,质量有保证。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红寺堡项目的创新管理举措,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宁夏水利工程建设蓬勃的革新活力与发展动力。在新时代的水利画卷上,宁夏水利建设将凭借这些创新力量勇攀高峰,持续奋进,为区域发展铸就更加坚固的水利保障,贡献更加磅礴的水利力量。宁夏财经 冯 月 闫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