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9
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拓展优化绿色生态空间”一段中提到,新增公园120座,持续推动公园24小时开放。加上已经完成的973座,上海打造“千园之城”的梦想即将实现,离“公园自由”的“公园城市”也更了进一步!
为何要把建公园写到《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不仅因为公园提供休憩空间,涵养城市生态,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元素,更因为,上海用地资源本就有限,建公园并不容易,说不少公园是“抠出来”的都不为过。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许晓波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口袋公园是一条不错的“赛道”,“它能激发出城市边角料的活力!”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旁的“丽波·水漾”口袋公园,原本是研究所院内利用率不高的空间。经多部门多次沟通,研究所主动打开围墙,让出约1800平方米单位附属绿地,重新规划设计,开放给市民。诸如此类,“十四五”期间,超100个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将开放附属空间100万平方米,改造成绿地和超35个口袋公园。
打造口袋公园的途径并不单一,许晓波还向记者介绍道:“能结合城市更新,或在存量绿地当中改造。”
地处居民区,面对世外小学的康健绿苑就是从原有绿地改造而成,现在已经是市民们散步、遛娃、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放学时分,记者看到,孩子们在家长们的陪伴下成群结队扑向公园的大草坪。一些家长告诉记者,在这里还能常常看到执勤人员,这让他们安全感满满。
公园还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作出考量——辟出一块种了40多种草药的园中园、因海绵城市打造的透水砂基步道、保护原有树木的挡土墙和顶棚镂空......不少人说,改造焕新后,杂乱的绿地成为了人人都能共享的新空间。
生态丰富,市民喜欢,可如何做到长期有效运营,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张莹萍就提议,公园的运营可以和其他业态打包,比如结合社区助老等便利服务。
上海过去被人们称为“水泥森林”“绿色贫困都市”——从新中国刚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从一双鞋底提升到一张报纸大小。“十四五”期间,上海建公园的步子加快了。单2024年就新增了141座城乡公园。今年还要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以上。但打造“公园城市”并不止于此,除了建,还要努力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
新改造完的长寿公园刚开园就吸引了市民前来打卡。“看到这个景色和人气,每个人都会来这里走一走。”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
长寿公园和不少“存量公园”一样,加入了“拆墙透绿”的行列。此外,公园方还听取市民建议,保留经典布局,引入新的绿化和游乐设施。这样的配置,让来自郊区的代表很是感叹。
市人大代表、金山区松隐小学教师丁向阳表示,上海市区的大型公园里设备已经较为完善,布局也有一定科学性,但郊区公园还有待进一步充实。他还建议,要在大型公园内设置12周岁以下儿童的骑行区域。
记者还注意到,焕新后的长寿公园和不少公园一样,现在实现了24小时开放。事实上,截止2024年底,上海24小时开放公园累计已达849座,占全市公园数量的87.3%。
到2035年,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超过13平方米。不难看出,建公园尽管“地少”,但上海智慧地“抠”出增量,不断优化存量,这也让上海离“公园自由”越来越近!
看看新闻记者: 陆周杰 屠佳运
编辑: 陆周杰
视频编辑: 陆周杰
美术编辑: 袁一,陈文哲
摄像: 屠佳运
责编: 沈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