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车更省油、续航没焦虑”——当年卖车的销售拍着胸脯保证,我也信了。
三年后再看账本,我才发现,自己信的那些“优势”,其实并不全是真相。
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我试了一段纯电车之后,这种差距变得更清晰。
一个账单、两个车种,原来它们之间的鸿沟,早就写在每天的用车里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发现纯电车更省钱
虽然增程车宣传的“可油可电”听起来很美好,甚至在城区用电模式下,消耗看起来也差不多。
但实际用下来才发现,还是纯电更省,且省的不只是一点点。
说白了,增程车那点纯电续航,只适合短途代步,一旦路程稍微长一点,电池就扛不住了。
结果呢?还是得烧油!
关键是,增程车还有个油电转化的过程,油耗比普通燃油车还高。
这一来一回,费用蹭蹭的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增程车虽然打着“用电为主”的旗号,但发动机并不是摆设。
它需要机油、三滤、皮带这些常规保养,养护成本一点都省不了,甚至比传统燃油车还麻烦。
纯电车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发动机,保养清单直接清零,花销自然又能省一大笔。
更让人头疼的是,买增程车就必须得装家充,而这往往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不是说装充电桩本身很贵,而是你得先有一个私人车位!
在一线城市,一个车位动辄几十万,二线城市也得十几万,这个成本可不低。
相比之下,纯电车的家充更多是一种“锦上添花”——有固然方便,但没有也无所谓。
毕竟,充电功率和续航摆在这里,不用受这个问题困扰。
其次,纯电车的体验更好
当初选择增程车,是冲着“续航无焦虑”去的,因为它能兼顾长途和日常通勤。
可真用下来才发现,这种“折中”的设计带来的体验,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是驾驶感受一般。
说白了,增程车的发动机主要负责发电,但一旦电池电量不够,发动机介入的声音和振动立马就来了。
尤其是在低速行驶时,那种突兀的噪音和“拉扯感”简直让人抓狂。
而纯电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电机驱动安静又平顺,哪怕在拥堵的城市路段,也是一种享受。
然后是续航问题。
增程车虽然理论上“油电双修”,但实际开起来,你还是会时刻关注电量和油量的变化,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掉进“高油耗模式”。
这种对续航的焦虑,其实并没有完全消除,只是换了个方式存在。
而纯电车的长续航车型动辄700公里起步,日常用车基本不用担心电量问题。
只要不是特别赶时间,跑个800公里的长途,也完全够用。
再次,纯电车的补能舒服多了
虽然有了家充,两者看似差不多:
下班插上充电桩,第二天就能满电出发,几乎不用操心补能的事。
但实际使用下来才发现,增程车在补能这件事上,依旧和纯电车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增程车的充电功率通常只有50kW左右,有时候甚至更低。
而纯电车动辄支持120kW,甚至300kW的快充——这意味着别人二三十分钟就能搞定的事,增程车可能要折腾一个小时。
这种差距在公共充电桩上尤其明显。
当你看着旁边的纯电车充完走人,自己还在那儿盯着进度条慢慢爬升时,内心的无奈真的难以言表。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充电麻烦,那就直接烧油啊!”
听起来似乎是个办法,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增程车的本质还是一辆电车,增程器只是为了转化油为电来驱动车辆,不可能完全依赖它跑长途。
说到底,一定程度的路程后,你还是要充电。
而一旦不得不充电时,增程车的“慢”就成了挥之不去的痛点。
也就是说,无论是日常补能还是临时用车,增程车在充电桩前的表现,总是让人有种“卡在中间不上不下”的感觉:
既没有纯电车的快,也没办法像燃油车那样随加随走。
总的来看就是,“可油可电”的理念虽好,但目前的技术成熟度还不够,体验上仍有不少短板。
或许随着今年“大电池小油箱”的增程车推出,才能更好地平衡续航和效率。
当然,车企也不能再吝啬成本了,快充技术不应该是纯电车的专属了。
如果增程车能加快充电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或许才不负“电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