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2024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上,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市民、专家学者和观察员代表各抒己见,从日常点滴说起,谈发展、话民生、说创新……

规划领域代表李星

数字化评估助力提升通勤效率

作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市民观察员,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星表示,近年来,特别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市民通勤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影响和制约通勤效率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小汽车和轨道通勤效率。”对此,李星建议,构建梯度平衡的职住空间关系,围绕就业中心完善保障性住房及公服设施配置,引导就业人群“临业而居”,从源头上缩短通勤距离。进一步加强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供给与开发建设力度,植入便民服务功能,营造以轨道站点为中心的社区生活方式,提升轨道站点与用地的直连直通。

园区企业代表梁永红

加大企业出海抓订单支持力度

中粮生化(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永红就筑基高质量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用电保障,增强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加大“光伏+储能”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新型储能项目。二是构建市级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企业间信息共享、资源开放,加速企业需求响应、产品迭代,加快跨产业协作配套,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三是加大企业出海抓订单支持力度,建议市级设立通关绿色通道,帮助成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四是推动“无事不扰”走深走实,扩大“综合查一次”监管部门和企业覆盖面,规范监管标准,推动各级检查结果互认,做到检查一次性完成、问题一次性告知、整改一次性到位。

法律行业代表杜善程

深化涉外法律服务助企出海

“成都有律师2.2万余名,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居全国第五位。”四川省律师协会律所发展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杜善程介绍。他建议,多搭建类型企业与细分法律领域律师交流互动平台,让“蓉企”出海业务留在成都,深化“法务商务融合发展”。

“目前,成都‘本土所’成立境外分支机构16个,可以联系境外分支机构169家,覆盖53个国家(地区)、78个城市。”杜善程认为,可以将此类律所作为蓉企出海、招商引资的“前哨站”和“资源库”,配合招商部门在招商团队中配备专业律师、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发挥律师社会资源好的特点,引导律师当好“招商专员”,为成都开放型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体育行业代表夏杨

搭建运动生活线上平台

“随着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等民生工程纵深推进,一批批专业赛事场馆、社区运动广场、城市户外公园逐步落户在市民群众的‘家门口’。”四川锐思联合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杨表示。

夏杨提出,搭建能高频使用且实用的成都运动生活官方线上平台,以赛事活动为入口,建立个人专属的运动档案,既可以逐步培育形成运动生活习惯,又能逐步建立起全市统一的体育数据库。

医疗行业代表邓红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康复服务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邓红建议以“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方式,纵向加强专业人才和服务资源向基层社区倾斜;横向加强社区间康复服务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形成合作网络;在未来向边远和远郊农村地区延伸。政府相关部门能出台更多激励政策,保障资金来源,为社区精神康复中心提供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社区康复服务。

养老行业代表高敏

鼓励提供个性化居家适老化服务

当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养老护理队伍素养更加专业,医疗条件水平大幅提高,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热情愈发高涨。为持续做好养老服务工作,金牛区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院长高敏建议,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发挥协会专业优势,探索出台行业标准规范,“应鼓励企业提供个性化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因地制宜向社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医疗、娱乐等全产业链服务。”

文化行业代表李国

用好博物馆这张城市文化名片

博物馆展示出成都的发展变化,一定要用好博物馆这张城市文化名片、用活博物馆这个历史文化学习“第二课堂。”双流区广都博物馆讲解员李国建议,将文博理念延伸到在地文化中,“以文浸人”构建治理共同体;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升全民文化自信;同时,充分激活历史文化商业价值,探索弘扬传统文化新途径。

市民代表唐梅

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随着近年来新业态新赛道竞相涌现,全市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各类新业态从业人员已达94.2万人,日活跃人群超过32万。市民代表唐梅建议,加强新就业群体法治保障,成都可借鉴南京等地做法,由人社、司法等部门对平台与小哥的法律劳动关系进行研究和进一步明确,推动律师协会等组织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减少劳动纠纷隐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