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就业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海,以外卖骑手、快递闪送、网约车服务、网络主播、自媒体博主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吸纳了大批就业群体,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年轻人风风火火“搞钱”的同时,也有着不少“远虑近忧”,今年上海两会现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平台监管、职业技能提升等,成为政协委员们关切的热点。
“目前上海约有50万名外卖员和15万名快递员,基本为外地来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据我了解,他们一直有几点远虑近忧,涉及医疗保险、住房、工作环境等。”市政协委员、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会主席戴轶青调研发现,快递员、外卖员服务的客户集中在市区,但他们能负担的租房多在郊区,通勤时间长,他建议增设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床位并向这一群体倾斜。
另一个普遍关注则是医疗和养老保险,但平台为从业者购买的意外保险存在小病用不上、大病又无法托底的窘境,再加上部分从业者缺乏相关意识,长期处于风险暴露状态,戴轶青建议短期内采取新农合、工会互助+商业保险覆盖模式为从业者提供保障,并从长远考虑研究制定针对新就业形态的社保方案。
针对“零工”经济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黄浦区政协此前做了大量调研。市政协委员、黄浦区政协主席陈志奇告诉记者,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机会常随市场供需波动,再加上新兴的灵活就业领域多由互联网平台主导,平台抽成规则不透明、工作时长超法定标准却无加班补贴、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一旦发生纠纷,劳动者维权艰难,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就业可以“灵活”,服务保障不能打折。陈志奇在《关于进一步完善上海灵活就业政策的提案》中建议,设计多元社保套餐,依灵活就业人员收入分层、行业风险差异设立弹性缴费档次与期限,降低参保门槛,提高参保积极性。同时,深化与商业保险合作,开发适配险种,如出行安全险、直播职业险等,强化风险抵御屏障,全方位保障劳动者权益。“希望政府部门、全社会对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和监管多一些宽容,为从业者做好兜底的保障和权益保护机制。”陈志奇告诉记者。
两会现场,政协委员们不约而同关注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面临的职业技能提升短板。市政协常委、台盟市委研究室主任林丽平留意到,该群体更关注眼前的收入水平和工作自由度,闲暇时间多是三五成群刷直播、打游戏,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兴趣不高,不固定的工作时间和模式也令他们不具备参加技能培训的客观条件,此外,现有技能培训和评价体系对其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回报率明显不足。
“大量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者的工作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从而引发新的失业隐患。”林丽平认为,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尤其青年群体面临的职业长远发展,需要引导青年转变“赚快钱”的短视就业理念,树立可持续的就业择业观,不断提升职业技能,为未来职业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丽平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作息规律、工作特点,从课程设置、学习形式、考核方式、奖励机制等方面开展针对该群体的职业培训模式。鼓励中高职院校、平台企业共同参与设计一批职业技能课程,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引导青年就业者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学习。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虚拟现实辅助的沉浸式培训课堂,提供‘随选随学、个性定制’课程,依行业岗位需求精准施教。”陈志奇建议,运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构建全市统一的灵活就业人员职业发展电子档案库,集成个人信息、就业轨迹、技能专长、培训经历、职业规划等数据,精准推送就业创业信息,为从业者职业成长导航,为企业人才选拔、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栏目主编:徐晶卉 文字编辑:张天弛
来源:作者:文汇报 周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