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拧巴的蒙古国

现在的蒙古国和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

最早在匈奴时期蒙古族就在蒙古高原上纵横驰骋。他们作为当时最为主要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关系变化。

每当天气寒冷,游牧民族物资匮乏,他们就开始南下劫掠中原王朝。

汉武帝时期国家兵力强盛,于是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军事打击,匈奴也因此分裂。南匈奴逐渐融入中国,被匈奴向西迁徙最终消失。



到了元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

凭借蒙古铁骑的优越性将疆域一度扩展到了欧洲地区。

蒙古族先后征服了金和南宋朝廷,并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元朝。

在统治内,汉族也成为了元帝国的众多民族之一,也可以说这一时期蒙古族和汉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融合。



随后到了明清时期,蒙古地区逐渐势微,又被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版图。

清朝皇帝对蒙古的统治划分为了两个部分,对内属蒙古实行官僚治理,而对于外翻蒙古则实行贵族世袭统治。

这个划分方式也为后来外蒙古独立埋下了重要伏笔。

其中前者成为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部分,后者则包括了外蒙古地区。

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由各部定期会盟而形成的机构,旗是分解原来的部落而组成。盟旗中地位最高的是各旗札萨克与藏传佛教的呼图克图。



到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爆发,晚清灭亡,革命运动此起彼伏。

趁着中国内政的动荡局势,外蒙古在俄国的帮助下,借此机会宣布独立,并建立了大蒙古国。

在未经中国官方允许的情况下,签订了和俄国的《俄蒙协约》。

1915年又进一步签订了《中俄蒙协约》,迫于中国的压力,两方面各退一步,中国授予了外蒙古高度的自治权,而外蒙古也在名义上承认了自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到了1919年,外蒙古的一个比较亲中的首领和中国北洋政府开始了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中国政府当然同意这一请求。

因此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外蒙古宣布和俄国签订的自治文件失去作用。

而中国也宣布这个首领成为蒙古首领,并且派驻了西北军进入外蒙古,这也标志着短暂恢复了对外蒙古的领土主权。



后来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蒙古国内也诞生了人民革命的领袖。

他们在广大百姓的支持下形成了两个独特的革命小组,之后这两个革命小组合二为一,成立了蒙古人民革命党。

他们一起领导蒙古人民起来闹革命,反抗当时北洋政府的压迫统治。



到了1921年,由沙俄领导的俄罗斯白军攻入了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中国守军也被迫撤退,之后外蒙古终于借此机会宣布独立。

在沙俄的影响下,形成了君主立宪政府,之后外蒙古的君主去世后,又废除了君主立宪,建立了共和制国家,于是如今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达成了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雅尔塔协定》,美、英为了促使苏联早日出兵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一致同意苏联提出的在协定第一条写上“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

8月14日,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结果“100%赞成”独立,联合国和中国国民政府也派员监督了投票,并在投票之后承认投票结果,外蒙古正式独立。

1946年1月5日,国民政府发布正式公告,承认“外蒙古独立”。



1949年10月1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60年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兼外长陈毅访问蒙古,于31日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中蒙经济技术援助协定》,并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1962年12月,蒙古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和部长会议副主席扎格瓦拉尔来华访问,于26日签订了两国边界条约。



1994年,双方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

近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成果显著,高层互访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二、蒙古国对中国的误解

但是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蒙古国民众始终对中国及中国人存在所谓“恨意”。

在蒙古国的民众眼里,他们将191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作为一个分水岭。

认为当时艰难的独立过程是一场反抗中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当时民国政府曾极力阻止外蒙古的独立,而他们将俄国视为帮助其独立的友好邻国。

例如在1915年北洋政府就派徐树铮率军进入蒙古,因此他们感觉中国对蒙古始终存在压迫从而在文化情感上保留了对中国的负面情绪。



在文化建设中,蒙古国到处是成吉思汗的名字和雕像,如乌兰巴托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尔广场端坐的巨大雕像是成吉思汗,肯特省首府温都尔汗更名为成吉思汗等,他们试图通过强调成吉思汗的辉煌历史来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梦想,而将中国视为阻碍其实现“蒙古梦”的存在。



部分蒙古国政客和媒体为了政治利益,常常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将中国作为对立面来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反华言论在选举中几乎成为政治筹码,这带动了民众的反华情绪,使得两国之间产生了难以跨越的鸿沟。

并且他们认为外蒙古独立了,而内蒙古仍在中国版图内,国家和民族处于分裂状态,这种认知导致他们对中国存在强烈的反感,甚至仇恨情绪,认为中国侵占了他们的领土,这种情绪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对占领钓鱼岛的日本人的仇恨。



在文化方面,内蒙古蒙古族人民非常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蒙古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而蒙古国在独立后受苏联影响较大,逐渐放弃了满文,采用了苏联文字。

这使得蒙古国人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减弱,同时也导致了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内蒙古人民将蒙古国人民视为外国人,而非亲戚,中外蒙古就存在了较深的文化隔阂。



在信仰方面,内蒙古蒙古族人民信仰的主要是藏传佛教,受到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较大;蒙古国的蒙古族人民信仰的主要是喇嘛教,受到西藏佛教的影响。

尽管两者在佛教信仰上有共通之处,但在具体信仰细节上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双方在宗教信仰上产生了隔阂。



中国蒙古族由于长期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流融合,许多蒙古族人已过上定居生活,居住在高楼大厦或成建制的村庄中,不再随着水源迁徙,在饮食、服饰等方面也融入了较多汉族元素。

而蒙古国保留了较为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方式,许多牧民仍然过着游牧生活,没有固定居所,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相对落后,这种差异使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上产生了隔阂。



还有蒙古国部分人认为中国在蒙古投资开采煤矿油田等资源是掠夺他们的财产,是抢夺他们的资源,即使中国是花钱购买,他们也认为中国是“强盗”,这种误解导致了他们对中国企业的抵触情绪。

蒙古国在经济上对中国有较大的依赖,中蒙贸易额近几年在80亿美元左右,占蒙古国外贸总额的60%以上,中国也是蒙古国最大的外资来源,但这种依赖并没有使他们对中国产生好感,反而因为担心中国会控制蒙古而更加仇恨、排斥中国。



在现代化发展中,蒙古国大批的建筑工人都是中国人,由于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蒙古人认为中国人说话声音大、随地吐痰等,成为他们嘲讽的对象,觉得自己高贵了许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总是打着环保的旗号,抗议中国人破坏环境。

还有蒙古现代媒体通常会将一个点上的事情宣传成一个面,在对待中国的正面报道之后,往往会跟着报道一些负面消息予以中和,这种舆论导向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



三、对中国的贬称

蒙古国人民由于对中国有着许多误解和恶意,他们逐渐用“胡扎”(khoshuu)一词来对中国人进行贬称。

在蒙古语中,“胡扎”可以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家族的传统领地,通常由一片草原或者牧区组成,被用来供养和放牧家畜,可以说这是蒙古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清朝时期,山西和河北等地的商人经常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

这些商人中的一部分人被指责为坑蒙拐骗,占蒙古牧民的便宜。

因此,蒙古人开始用“胡扎”这个词来称呼这些商人,以表达对他们不诚实和不可靠行为的不满。



其实“胡扎”一词源自山西方言中的“伙计”,最初是一个中性词,意为合作伙伴。

但由于上述历史事件,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带有贬义的称呼,意为“不诚实、狡猾、不可靠的人”。



因此在现代蒙古国,这个词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底层民众中,用来称呼中国人或与中国相关的事物。

尽管蒙古国官员在与中国人交流时通常不会使用这个词,但普通民众中仍然较为常见,由此也可以看出普通民众对中国这一邻国还是存在相当的恶意的。

信息来源:

[1]蒙古国独立简史.凤凰网.

[2]蒙俄总统举行正式会谈 讨论双边合作等问题.央视新闻.

[3]中国同蒙古国的关系.外交部官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