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妈妈,点击关注我

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

前不久,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给我讲了他经手的一个案例,让我很震惊,也很揪心。

前来找他做咨询的是个十来岁的男孩。

男孩自述,从小到大,他衣食无忧,让他感到绝望的是家庭环境充满了各种分歧。因为在教育方面,父母总是因为他而吵得不可开交。

朋友说,这些争吵有时候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也不足以危害孩子成长,但父母过激的处理方式,却给孩子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

比如男孩妈妈觉得孩子需要鼓励,爸爸就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男子汉要经受生活的历练才能成长。

所以上小学时,妈妈给孩子选了钢琴课、乐高课、游泳课、跆拳道,全是寓教于乐的。

爸爸则认为基础文化课更重要,给孩子报了各科的辅导班,买了很多习题集。

男孩没有办法,只能参加课外班的间隙,抽空拼命做题,他认为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同时满意。

做亲子阅读时,妈妈喜欢和孩子你一段、我一段分角色朗读。

爸爸却说,孩子都这么大了,必须让他自己读。

夫妻俩争执不下,孩子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只能默不做声。

还有些事情更难掰扯清楚。

比如妈妈觉得孩子应该抓紧时间备考,减少了孩子做家务的时间。爸爸觉得就是让孩子洗洗碗、拖拖地也不耽误什么,两个人又吵起来。

所以孩子在妈妈面前就拿出勤奋学习的样子,在爸爸面前就抢着干活。但是遇到两个人都在家,就势必要惹一方不高兴。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家里几乎就是天天吵的状态。关键爸爸还会在责骂完孩子之后加一句: “这一天天的都是因为你,要是没有你,我跟你妈该出去玩出去玩、能过得挺好!”

爸爸可能是认为,这样“激将法”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

但长期在这种家庭氛围之下,孩子的精力用来应对父母已经是力不从心,更别提专注于学业,成绩也从班级前几名跌落到中下。

让这个家彻底分崩离析导火索,就是他的一次考试成绩。

有天晚上爸爸在男孩书包里翻出一张61分的数学单元测试卷,气得火冒三丈,上床休息时不忘喃喃自语,“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他!”

第二天早上还不到6点钟,妈妈早早叫醒了儿子,并示意他洗漱小声点,最后蹑手蹑脚在试卷上签好字,送他去了学校。

妈妈盘算着:躲一时是一时吧,晚上再挨打,总比一大早就让儿子心情不好强。

晚上回到家,爸爸怒了:“儿子卷子是不是你给签字了?”

妈妈没好气儿地说,“签了,怎么了?怕孩子挨打,哪敢让你签?”

爸爸突然就发了飙,“你以为我就不心疼儿子吗?打他是为他好!刚小学就考这么点分,以后怎么办?”

妈妈毫不示弱,“以后你少打骂他!又不是非得学习这一条路,就算以后考不上大学,我养他!”

爸爸回击道,“你养,能养他一辈子吗?……”

结果夫妻俩越吵越凶,可能是双方都逞一时口舌之快,也可能是想到了这么多年的吵闹有些心灰意冷,总之最后提到了离婚。


图片来源:电视剧《女心理师》

整个过程孩子就在一旁听着,却无能为力。

父母离婚那天,男孩很沮丧,感觉这么多年是自己让父母操碎了心,导致父母关系最终破裂,而那张61分的考卷就是最后一根稻草。

打那以后,男孩每天郁郁寡欢,妈妈发现不对劲,带他去了精神科医院。


图片来源: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儿子被诊断为了重度抑郁症,父母很崩溃,求我这位咨询师朋友救救孩子。


这几天,我脑海里不断回想起这个男孩的经历,推演种种可能,内心感慨万分。

像这种被父母撕扯长大的孩子,其实并不算少见。

父母用双重标准、甚至相反的价值观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

心理学中著名的手表定律曾告诉我们:

当你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不但不能帮助准确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你失去对时间的准确判断。

教育中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意见不统一,存在严重分歧,就好像是两块走时不同的手表,让孩子内心很混乱。


观察身边的家庭就能发现,很多有抑郁、焦虑倾向的孩子,家庭中父母的分歧都比较大。

即使没有到抑郁这么严重,父母教育观念方法不一致的家庭,养出的孩子也大多数是这样的:

他们爱找借口、推卸责任、脾气急、抗挫差。

当他考试考好了,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仔,若考不好又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题太偏了,都不是讲过的,我们班某某某这次考得还没我高。”

要不就是“爸爸没叫我早起,路上又塞车,差点迟到了,这紧张的小心脏扑腾腾,能考好才怪呢!”

或者是“有好几道题,我明明写对了,又给改错了。我同桌因为做过某套模拟试题,和考试卷子题目类似,就换了个数而已,他才都蒙对的。”

一旦小伙伴做了不合自己心意事、说了他不爱听的话,他会当面拍桌子,翻脸比翻书快。

如果老师批评了自己,不论对错,他都觉得是有意针对自己的。


图片来源:电视剧《半路父子》

也有一些极端的孩子,会发展成为双重人格。

因为他时时处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系统中,当妈妈要孩子往东,爸爸偏偏说往西,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内心变得矛盾和拧巴。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会有意识,一个唱“白脸”,处处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唱“红脸”,扮演严厉的角色。

这更容易造就,孩子在妈妈面前是一个样,在爸爸面前是另一个样,所谓双重性格,就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著名儿童文学图画书作家莫里斯·桑达克曾经说:

“不要轻视童年时代的恐惧与不安,他们将伴随人的一生。”

其实好的教育有很多种,而爸爸妈妈相爱,是孩子最好的家教。

你还记得“踢猫效应”吗?当一系列恶性循环后,最终受伤的恰是孩子。


因为孩子无法辨认家庭矛盾的起源,究竟是父母对彼此的情绪,还是针对自己的情绪。

他只会在父母一次次争吵后深感自责,并归结为自己的错,长期发展下去会变得脆弱敏感、战战兢兢。

受伤的童年,往往需要孩子付出一生的努力去治愈。

所以,父母双方要学会克制情绪。即便两人有了矛盾也要先避开孩子,切不可把对彼此的情绪代入到教育中去。

李玫瑾曾说过:“管孩子,只需要一种声音。”

父母在孩子面前,永远不要做的事就是一方教育,另一方插嘴或是提出相反的意见。

这是典型的“拆台”。

“拆”掉的不只是夫妻关系,还会伤及孩子。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之前曾有教育专家指出:

孩子感觉父母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就会让他左右动摇,无所适从。 如果父母总是各持己见,孩子会变得焦虑,也会深陷在矛盾之中,不利于人格发展。 所以,优秀的父母,都懂得“教育结盟”。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充分做好分工和“补台”,他们往往一个主 “外”,一个主“内”。

“外”是对孩子的生活管理,包括一日三餐和作息安排;“内”是对文化教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养成。

内外兼修的家庭教育,才会收到好的反馈。


我们中国有句俗语:“没有舌头不碰牙齿的。”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俩有分歧和矛盾再正常不过。

因为双方本身就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生活经验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多理解、多尊重、多私下沟通,永远要好过不留体面的撕扯。

最好是夫妻双方,都能保持温和坚定,情绪平稳。

用温柔和幽默的方式做亲子关系的缓冲带,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鼓励,获得内心的力量。

健康的人格,终会成就孩子的一生。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了解更多育儿干货

窈窕妈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