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夜整夜都听到他在檐槽上转来转去的声响。”
——《巴黎圣母院》
夜攀事业本无历史,故而无法陈述,但历代皆有夜攀屋顶之人,此事亘古皆然,少有变化。历史是变化的,各种大事穿插各个历史时期,使其不再单调无聊。然而,夜攀屋顶之事,假如有人能够撕下裹于其外的夜幕,以使世人目睹它的原貌,不过是一系列彼此之间没有关联的攀爬事件而已。这些事件之间没有延续性,或者说,这些事件之间没有延续性的目的与非目的,没有延续性的发展与衰落,没有延续性的目标与分歧,而历史正是因为这些才成为历史。
夜攀者攀爬后则溜走,并无后继者循其足迹。夜攀者藏身黑夜的帷幕之中,他们互相看不见彼此,无从得知对方涉险勇气的高低,也几乎没有较量攀爬技艺的可能。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这让从事夜攀事业的他们无法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团体。
夜攀事业缺乏延续性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夜攀者本身缺乏超越自身成就的动力。登山者从不缺乏想要征服的更高的山峰,也不缺乏想要征服的更为陡峭的岩壁。但对剑桥的夜攀者来说,除了只有几座建筑因危险难登而少有人涉足之外,其他建筑均无法依照其攀爬难度系数来分个等级。攀爬者经历多次攀爬以后,会觉得自己的技艺并无多少进步,同时也无标准来衡量自己是否进步。
夜攀事业没有历史,还因各种夜攀事件并未留下多少文字记载。夜攀者的个人日记,以及某些短暂存在的夜攀组织日志,无疑存留了他们攀爬的某些文字记录,但这些文字并不为人们所知,不能造福于将来从事夜攀的人。唯一的例外就是多年前某无名氏所作的《三一学院攀爬指南》,这本书帮助了不少前来三一学院的猎奇者,让他们得知了一些少有人知的探险路线。有关攀爬事件的文字记载,对学习攀爬技艺的用处并不大,这些文字只是充当了轶闻趣事的角色,但对将来的攀爬者了解攀爬事件以及攀爬类别,还是有不少好处的。
有关攀爬事业的文献匮乏难寻,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剑桥校方大概纯粹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认为攀爬活动危险,严禁学生从事攀爬活动,胆敢违规者则勒令退学。在这样的禁令威慑下,学生们大多不敢冒险攀爬屋顶,也不敢冒险攀爬排水管和外墙凹槽。然而,禁果分外甜,校方的反对态度反倒让攀爬活动显得格外刺激。要不是因为此项禁令,攀爬活动本身不过是一项体育活动而已。攀爬者为了掩人耳目,只能选择夜间攀爬;而校方禁止攀爬活动,又让攀爬者变成了违禁者。违禁者是没有历史的。
违禁者必须遵守违禁者的法则,做事要小心翼翼,否则就会有麻烦。他要避开校监的夜间巡逻,远离他们凶恶的斗牛犬。如果不小心踩动了某块石头或石板,他还要躲过保安警惕的双眼,免得泄露自己的藏身之处。如果所要攀爬的建筑就在路边,他还要知道巡逻的警察会在何时途经此地。
令人惊奇的是,攀爬者稍有动静就有可能暴露自己的藏身之处,大动干戈反而可能什么事都没有。这是因为在夜色中,发出巨响的音源位置不易确定,巨响本身也不引人注意,窸窸窣窣的动静反倒会引人怀疑。好几年前,有四位攀爬者组队攀爬国王学院礼拜堂,其间失手掉下一截沥青麻绳,发出了轻微的响声,引得一位警察用手电筒往上照了照,差点就发现他们的行踪。最近也有几位攀爬者,同样是攀爬国王学院礼拜堂,他们爬到礼拜堂的两个塔尖上,彼此朝着对方大喊大叫。估计很多人听到了他们的叫喊音,但他们却根本不用担心被人发现。对于攀爬者而言,发出窸窸窣窣的动静才是危险的。
攀爬到屋顶上,万一被人发现了,攀爬者将骑虎难下,如果逃不掉,便只能爬下来向校方“认罪服法”。大多数建筑都有好几条路线可供攀爬者逃离,有些路线对追捕者来说难度太大,使其很难追上攀爬者,可是这种被追捕的感觉总不会让攀爬者感到愉快吧。攀爬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被人察觉。夜幕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据我们所知,被校方逮住的攀爬者仅有两位。不少攀爬者被发现以后,虽然差点被逮住,但还是逃脱了。他们的这些惊险经历,事后除了亲密好友,外人很少听说。可以想见的是,当攀爬者惊慌失措地沿着排水管向下爬并往校外溜时,耳边还回荡着保安声嘶力竭的叫喊——“警察!”,这种感觉恐怕永生难忘吧。然而,这样一个攀爬事件记录在了一本日志中,这本日志现在被剑桥一位可敬的老师保存着。
诸如此类被校方发现的攀爬事件偶有发生,为数不多。因为时刻警惕着发生攀爬事件的人,只有学校的保安。拖着疲惫的巡逻步伐的警察往往很友好,他们和攀爬者一样,都不愿打破夜晚的宁静。很多攀爬者在凯旋的路上遇到警察后,还会将其视为知己,大谈自己的丰功伟绩。只要没对学校财产造成什么损坏(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一切都好说。警察很友好。
学校教师也不来找麻烦。有时攀爬者不小心弄出了动静,会惹得某位大龄坏脾气的教师从窗户探出头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但也仅此而已。也许在他心里,这并不是什么令人发指的罪行,不过是一些学生瞎胡闹,把他吵醒了罢了。
事实上,某些年轻教师也会以攀爬为乐。我们认识的二十多位年轻教师中,有四位经常进行攀爬行动,听说还有另外四位曾成功爬上了国王学院礼拜堂的尖顶。一般认为,那是剑桥最难攀爬的地方。事实上,你的指导老师可能也干过这种事,倘若你能很有技巧地跟他聊到这个话题,也许他还会给你很大的帮助。如果你的运气很不错,他甚至还有可能亲自带着你去午夜攀爬。正如不守戒律的和尚会等到其他和尚入寝后才偷偷溜出寺院,你的指导老师自然也不会向他的同事透露自己违反校规去夜攀的事实。反对攀爬,只是剑桥大学的官方态度而已。
然而,地位尊贵的老师对攀爬学生的同情态度,并不意味着一旦攀爬者被校方逮住,受到的惩罚就会有所减轻。既然大家都知道学校的攀爬禁令,对违禁者的处罚就必须公正。
正因如此,攀爬者的游戏还在继续,但攀爬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会声张,同好者多半对彼此的身份一无所知。如果攀爬者的功夫不错,就极少会被人发现,但他们的确经常趴在屋顶上。你有可能会在凌晨时分遇见他们,或者在日落之后遇见他们。他们一般身着旧衣,脚穿运动鞋悄悄前行。或许他们正站在哪个黑暗的门口一动不动,仔细打量着打算攀爬的地方。你若途经此地,保准吓你一跳。又或许,你的身旁会突然掠过某位没有戴校帽、没有穿校服的攀爬者,身后紧追着一条凶残强壮的斗牛犬,衔着一顶大礼帽。
这些攀爬者不在少数,但你很少会遇见他们,甚至他们彼此遇见的概率都很小。如同暮色朦胧时分才出来活动的蝙蝠,攀爬者昼伏夜出,静静地开始自己的神秘之旅,又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出发之地。他们从黑夜中来,在黑夜中悄然存在,又在黑夜中无声隐去,不为外人所知。每一所学院里都有夜攀的学生,但即便是同一所学院里的同届生,往往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对方也有此好。
这些从事夜攀的学生大多没有参加任何登山俱乐部,而且很多登山俱乐部的成员也不从事夜攀。
据说有位夜攀者曾拜访了当时剑桥大学登山俱乐部主席,请他参加一次难度颇大的攀爬活动。这位主席客客气气地拒绝道:“我可不是飞贼。”这位主席的态度,代表了很多登山俱乐部成员对夜攀活动所持的态度。除非这些俱乐部成员亲身体验过,否则在他们看来,屋顶攀爬容易得就像是室内攀岩,不过是对真正的体育运动的滑稽模仿而已。还有一位声名鹊起的剑桥登山俱乐部成员(一个十九岁的大一新生)也拒绝参加我们的夜攀活动,据说“他从事攀爬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独处”。鉴于此,我们可没有勇气问他是否有心参与屋顶攀爬。
但反过来说,我们所知的最有名的屋顶攀爬者也从未参与过登山活动。虽然登山和屋顶攀爬这两种运动都源自人的同一种本能,但是这两种运动的形式却截然不同,成员之间也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为人所知的登山者成千上万,为人所知的屋顶攀爬者却屈指可数。他们就像惊险小说家巴肯笔下的人物,在暴风雨之夜穿越苏格兰的荒野而来,他们离群索居、神秘低调,不为圈外人所知,他们宁愿自己创造惊人之举,也不愿沉浸在别人的冒险故事之中。
点击下方书籍封面进入小程序购买
▲ 惠普尔斯奈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0-11出版/280页
这是关于如何攀爬剑桥大学校内建筑的一本趣味指南。作者是是亲历攀爬事件的诺埃尔·H.赛明顿和他的朋友们。本书由篇幅短小的十五个章节构成,选取了剑桥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几处攀爬地点,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辅以前辈的攀爬日志、摄影师的影像资料,记录了20是30年代一群攀爬者的故事。他们因爱好相聚,冒着失去学位、自由和生命的危险,打破学术圣地的严肃法则,去攀爬剑桥校内极具挑战性的各类建筑。青春与极限运动碰撞出的不是失控,而是征服恐惧的快乐,历经磨炼的性格,相互信任的友谊,以及度过迷茫岁月而收获的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