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徐诗瑜)80岁常被认为是手术年龄限制的一道分水岭。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外科主任曹海龙诊室,高龄的限制被一次次突破:90岁、94岁、97岁……
2023年7月至2025年1月,曹海龙团队已为超过百名80岁以上老人完成复杂心脏手术。
2024年11月11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外科主任曹海龙(左一)为患者手术。受访者供图
既然他们相信,我们就拼一把
当97岁的周婵娟(化名)和满堂子孙来到曹海龙诊室时,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曹海龙有过犹豫。检查报告单上,心脏的4个瓣膜中3个都出现了严重病变,合并冠心病,心率也从正常人的60到80下滑到40。
坐在轮椅里的周婵娟体重只有64斤,心脏的负担使得她走一两步路就喘不上气。选择手术极具挑战性,要在不到6厘米的主动脉上插两个导管,同时处理三个瓣膜并进行心脏搭桥,对青壮年来说也是一道生死关。但选择保守治疗,每一次呼吸对于周婵娟来说,就变成了死亡的倒数,预期的终点或难挺过2025年春节。
这是一场硬仗,但曹海龙有信心,也有把握。经过一段时间对周婵娟呼吸道、肠道、凝血功能等身体机能的调整,她的各项身体指标均符合手术指征。
“全家意见统一,他们要求手术。既然他们相信,我们就拼一把。”曹海龙介绍,一台心脏手术,需要至少10名医护争分夺秒、天衣无缝地配合。微创的切口要开到最小,主动脉上几百针的缝合里,每一针的张力都要恰到好处,确保没有一针出血。任何一丁点的失手都可能导致主动脉切割撕裂,导致老人无法走下手术台。
三个小时,这是一场极其克制又相当迅速的手术。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三尖瓣修复、心脏搭桥,缝合超500针,打了近500个结,麻醉剂量控制到最低限度,几乎没有出血,那颗完成修复的心脏在周婵娟身体里小心搏动着。
术后四个多小时,周婵娟醒来。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术后半个月,周婵娟回到家中,她的小孙子给曹海龙发送了一则康复训练视频:视频里的周婵娟胖了十几斤,在楼道里独自溜达着。
患者平均年龄超过65岁
为什么要为高龄老人做心脏手术?曹海龙回答说,他还年轻,手速快,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想挑战。患者想要活下去,他就愿意拼尽全力。
2021年,94岁的林毓(化名)突发急性二尖瓣腱索断裂,情况危急。林毓的外孙女多方打听,知道南京有个心外科医生愿意给高龄老人做手术,便立即将外婆转诊到曹海龙处。
“二尖瓣是心脏里最重要的一扇门,相当于发动机里最重要的气缸。二尖瓣腱索断裂,相当于发动机的阀门完全断开,血液倒流,心脏处于快速报废状态。”曹海龙至今回忆起林毓的情况,都会觉得心上一紧。气管插管无法继续维持林毓的生命,她的两侧胸腔大量积水。在林毓面前,只有手术或者拔管离世两条路。
“请全力抢救我外婆。”林毓的外孙女非常坚定,这种信心也鼓舞了曹海龙。病床上的老人白发苍苍,但各项身体指标都出乎曹海龙团队的意料:除了心衰,肝、肾、肺的状态都非常好,冠状动脉的状态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差不多。曹海龙当即决定搏一把,快速进行瓣膜修复手术。
术后第二天,气管拔管,林毓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想吃饭!”
手术的成功也给这支高龄心脏外科团队更多的信心。二尖瓣修复、三尖瓣修复、主动脉瓣修复、冠脉搭桥……70岁,高危;75岁,高危;83岁,高危;96岁,高危……在曹海龙的门诊记录中,有大量高龄老人的就诊记录。一年完成1000余台手术,患者平均年龄超过65岁,曹海龙将他的团队称为“高龄心血管外科团队”。
2024年11月12日,曹海龙为术后的周婵娟(化名)检查。受访者供图
为高龄老人做复杂心脏,手术要防术后感染
在不断向高龄禁区探索的斗争中,这支团队也总结出一套高龄手术的经验:高龄手术最大的危险是术后感染,在术前要做充分的呼吸道准备、功能训练,用抗生素把致病菌大量压缩。
术中除了主刀医生的手速、精准度,还需要依靠麻醉师对高龄老人血管穿刺的熟练掌握、麻醉用量找到最合适值,体外循环医生对灌注流量与血液保护要完美平衡……
对于高龄老人的心脏术后问题,这支团队进行的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术后的每一天都是一道对抗术后感染的难关,后续还需要至少几个月的照护。而一旦遇上其他疾病,又需要心外科医生共同决策。高龄老人心脏手术后还能否做阑尾炎手术?摔了一跤能否做核磁?曹海龙团队建立了上千个微信群,回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疑惑。
心脏术后的随访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最让他感动的,是手机“叮”地一声,患者家属连连传来老人们恢复的近况。2025年元旦刚过,曹海龙收到林毓小孙女最新的消息:97岁的林毓在自家菜地里,锄头一挥,抓了一把新鲜的毛豆。她想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到自己的百岁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