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书法的特色乃是“尚意”,而“尚意”理念的代表,则是“大文豪”苏轼,其诗词《水调歌头》、《赤壁赋》,盛传千年不衰,盖过他的书法光芒,实际上,苏轼笔法极其高超,他的弟弟苏辙记载:“幼好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仿佛近之”。


弟子黄庭坚也写道:“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苏轼早年师法古人,王羲之、李北海、颜真卿等等,全部临学一遍,尽得前人技艺,具备稳固基础。


之后随着“尚意”推行,苏轼思维开阔,不再拘束前人风貌,追求自然、从容的姿态,笔随心境而走,极具个性和率真之气,就像那句“我书造意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充分展现他的书法理念,并且受到“尚意”催使,苏轼喜爱畅达、流逸的行书,传世法帖多为行书,极少见到端庄的楷书,以及浑穆的篆隶。


这种情况令世人遗憾不已,直到近代,有人无意间发现,苏轼唯一传世的隶书作品,虽然全篇仅有9字,但是不少网友表示,价值比《寒食帖》还高,此作就是《诸城密州题名》,当年苏轼任职密州太守,建成一座超然台,现位于山东诸城市内,修葺好之后,苏轼为之题字,内容是“禹功传道明叔子瞻游”9字。


这个事件的过程,乾隆《诸城县志》曾详细记述:“石高尺八寸,围二尺八寸,质甚璞,中藏岩壑,皆曰太湖石,然不类。石背镌三行九字,字径寸,八分书。左读之,曰‘禹功、传道、明叔、子瞻游’”,苏轼书丹之后,字迹便刻入石碑,可惜如今原石不知所踪,只有拓本尚且传世。


拓本乃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翁方纲督学山左时,手拓并题字钤印,后来拓片送给了桂馥,他也进行隶书题字,并2次题记以叙其事,最终向达先生购得,直到1979年《文物》杂志,发表图片,世人得苏轼的隶书真容,因历时久远,字迹略有漫漶,但是神韵尚在,点画刚健凝练、干练潇洒,极具苏轼神采。


其实我们观察苏轼的行书作品,可以发现其字偏为敦厚,体势宽方,这种势态只学“颜体”或者李北海,不可能展现出,因此苏轼必然学过隶书,将其与行书融合,同样他的隶书,也有几分行书的潇洒、灵动之感,笔画坚韧有力,时而瘦劲,时而凝厚,对比鲜明,造势明快,给人大气磅礴、生动典雅之感。


您对于苏轼的隶书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