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药工”李宝芬的“药香”人生
沧州日报记者 祁晓娟
眼睛一看、鼻子一闻、手指一摸,这三个简单的感官动作,足以让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学部主任李宝芬迅速判断出药材的品质优劣。
“一服中药药效的好与坏,药材的真伪及炮制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李宝芬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中药真伪鉴别和传统炮制技术。她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探索中医药神奇的世界,领略中医药的魅力。
2024年,李宝芬成为首批入选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的老药工之一。
李宝芬(左一)为小学生讲解中草药知识。
潜心钻研不停步
李宝芬今年55岁,大学就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系,毕业后来到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
“通过学习,我深深爱上了中药。”她从一名普通的药师做起,淘、切、炒、轧……在当年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时候,李宝芬和同事们手工淘洗药材、炒制药材、晾晒药材。
“进入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让我更好地发挥了所学的专长。”李宝芬说。
工作30多年来,李宝芬练就了一双甄别中药质量的火眼金睛,不仅能辨别品种,还能辨析产地、采收时间、加工方法、质量好坏等。比如天麻,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的颜色、断面、质地等都有差别。同样是人参,为什么价格会相去甚远?这些“本领”不完全是依赖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靠多年的实践。
李宝芬认为,中药鉴别不仅是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值得深入研究。比如,每一味中药的名字都有讲究,益母草“草如其名”,是一味对产妇有益的中药;又如大黄有药中“将军”之名,其起效宛如开疆拓土的大将军一般,以摧枯拉朽之力平定祸乱,将人体中的病气和毒素迅速排空。
药鉴别好了,真正地应用到患者身上,还得进行炮制,正如做菜,原料备好,味道如何还得大厨掌控。中药师就是“大厨”,需要将不同中药材通过各种炮制技术加工出来,从而在治病时达到最佳疗效。
多年一线工作的经历,让李宝芬见证了中药饮片和中药人的一些变化:临方炮制逐渐从药房消失了,走进药房再难听到铜缸子捣药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碰撞声,取而代之的是饮片厂越来越“贴心”的服务——提前把药捣碎包好;年轻的调剂人员甚至不能通过眼看、鼻闻、手摸、口尝鉴别饮片的真伪优劣,只能依靠斗谱或者小包装上的饮片名称抓药,更谈不上掌握炮制中药是否恰到好处的技能了。
如今,中药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分工越来越细,一个药工往往只负责一道工序,这就导致人们并不了解整个炮制过程中的细节及操作技巧,老药工们长期实践积累出的技艺以及由此挖掘、分析和总结形成的技术和工艺正在逐渐消失,对此,李宝芬有些担忧。
2024年,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了“老药工传承工作室”,李宝芬成为老药工之一,她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干过’,工作室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传统中药鉴别经验、中药炮制技术、传统制备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李宝芬说。
“小药园”里飘药香
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院区的楼下,有一个“小药园”。
这块地原本是用来绿化的,李宝芬带领科室的工作人员把它开垦成一个“小药园”,在园子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
“这可不是普通的花花草草,很多都是可以入药的,比如皂角、杜仲、旋覆花、金银花、薄荷、鱼腥草……经过简单炮制,就能发挥出不同凡响的功效。”李宝芬说。
现如今,“小药园”里已有中药百余种。
“小药园”迎来一批批的参观者,李宝芬总是详细地向他们介绍这些中药材。
“特别是一些小学生,我让他们尝一下薄荷,尝一下鱼腥草,孩子们会深深记住这些味道,一辈子也忘不了。”李宝芬说。
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中药,李宝芬还牵头筹建了一个中药标本馆。
馆中展示的是李宝芬精心挑选的1100多种药材,有饮片标本、浸植标本、腊叶标本等。馆中还有真伪饮片的展示。
“很多标本是我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的,在工作中、在外出学习中……”李宝芬说,她这么做,没有人要求,完全是源于对中药的热爱。标本馆用于科普,供人们参观学习,在迎来一批批参观者的同时,还成为了年轻药工学习、实践的基地。
2020年,几名年轻的药工要外出参加比赛,他们就整天“泡”在标本馆中。
“这里的药材标本太全了,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称号的年轻药师张树旺说。
小学课堂来了中药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植物的名称吗?”
“蒲公英。”有的同学回答了出来。
“你们不知道的是,它还是一种药材……”
2024年11月19日,李宝芬走进市上海路小学,为孩子们讲解中草药知识。
枸杞、生姜、红枣、龙眼……这些生活中平平常常的食物,其实都是中药材。
李宝芬从中医故事讲起。讲台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孩子们非常积极地和我们互动。”李宝芬说,在这种互动中,孩子们了解了中医药文化、日常食材与中药的关系……
在现场,李宝芬还教孩子们制作中药丸剂。
“呼啦”一下子,李宝芬身边围满了学生。孩子们热情高涨,都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制作出圆圆的药丸。
“成功了。”孩子们欢呼起来。
课堂上,李宝芬生动的讲解,激发了孩子们了解、学习中医药的兴趣,让他们明白了中医药既是一门医学,又是一种文化,这其中更蕴涵着生活的智慧。
李宝芬不仅走进学校,还带领孩子们走进位于南川老街的国医堂,手把手教给孩子们制作“中药棒棒糖”“驱蚊香囊”等,让他们从小认识中草药、了解中医药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中草药”的种子。
在李宝芬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包括沧州市车站小学在内的几所小学已经开设了中医药校本研修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辟了中草药种植园,孩子们亲手种下芦荟、艾草、丁香等多种中草药,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
中药材已经融入了李宝芬的日常生活:比如,欣赏桑树时,她会想到春取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葚滋阴补血、秋收桑叶疏散风热、冬挖桑白皮泻肺平喘,旅游时碰到山间野草她也会仔细观察,辨别药性。
俗话说,“十个草,九个药,还有一个不知道”。在大自然中,有着很多的中草药。
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李宝芬会带着对中草药感兴趣的人们走进名人植物园、滨河公园等地去寻找中草药、辨识中草药。每次外出辨识中草药的活动,总能吸引很多感兴趣的人积极报名参加。李宝芬说:“通过我的努力,很多人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觉得这件事越做越有意义。”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