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日苏:民盟呼和浩特市委会副主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图为2024年10月15日,娜日苏(中)指导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气象局技术人员开展生态气象监测。

这个秋天,给娜日苏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娜日苏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获得表彰,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作为气象科技工作者中的政协委员,能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个重要的荣誉,令娜日苏既感到了无上的光荣,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从草原深处的达斡尔族学子,到深耕“三农”领域,能够用所学所长回报内蒙古的蓝天厚土和家乡各族人民的首席气象专家,娜日苏坚定地走在绿水青山间,为了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为了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北疆大地,20余年如一日。

用心呵护蓝天碧水净土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的绿色长城。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呼伦湖,也是娜日苏多年来的牵挂。

硕士毕业后,学习草业科学专业的娜日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招收的第一批非气象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负责生态气象观测方面的工作。在这里,娜日苏见证了内蒙古生态气象观测服务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那时的气象局在生态气象观测方面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娜日苏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

娜日苏最感兴趣的是卫星遥感监测这个当时还很少有人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她所在的科室每天会固定接收两到三张卫星图,她会一张不落地收集、观察、记录。就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呼伦湖的面积萎缩了。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这可是当地牧民的‘母亲湖’,作用很重要。”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娜日苏持续多日进行遥感监测,怕图上看到的不准确,又赴当地开展实地调研。

“湖里鱼少了,鸟少了,周围的草原也退化了。”

牧民们的忧虑与叹息,深深触动了娜日苏的心。这片曾经碧波荡漾的湖泊,从此成为了她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回去后,娜日苏就撰写了相关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多年来,她还通过《全国生态公报》持续发布呼伦湖生态状况监测报告,形成气象部门独有的观测资料,为湖泊湿地治理提供大量数据支撑,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加大环湖地区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加强湖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掌握水质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等建议,促成一系列生态治理举措落地实施。

如今的呼伦湖,烟波浩渺,水草丰美,飞鸟翩跹,实现了从生态退化到生态向好的华丽蝶变。望着这片湖泊,娜日苏引以为傲,这是她身为一名气象科技工作者的“胜利果实”。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兹事体大,娜日苏所从事的工作也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

今年是娜日苏在草地和湖泊水体生态监测评估一线工作的第22个年头,也是她与全区气象人一起,为守护绿水青山无悔付出的第22个年头。

为民族团结进步“多干一点”

娜日苏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长大。在这个由汉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她不仅精通多民族语言,还熟知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生活习性差异,让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有了深刻的认知。

怎样让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一名受益于民族政策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我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和专业优势,发挥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多想一点’变成‘多干一点’。”

长久以来,维护民族团结已经成为她的一种行动自觉和生活习惯。

在呼和浩特市政协履职期间,娜日苏偶然发现,一家临街店面的牌匾上写的是“饭店”,但蒙古语文字却被翻译为“木材业”。

“看似只是翻译错误,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娜日苏认为,文字的误用会导致交流中出现信息误差,对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阻碍。经过一个月的走访调研,她发现呼和浩特市区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和沿街商铺的牌匾或多或少存在类似情况,据此提出了《关于在城市各类牌匾中规范使用蒙古语文字的建议》,被呼和浩特市政府采纳。

从此之后,娜日苏习惯性地将履职的视角对准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发展,她围绕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方面积极提交提案。更多时候,娜日苏“润物无声”地将维护民族团结融入了日常工作中。

2017年,娜日苏与同事在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地调研气象干旱对畜牧业的影响。她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与当地牧民们交流,了解干旱对牧民生活的影响。得知他们是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时,一位蒙古族牧民半开玩笑地说:“那你们气象局能不能直接给我们下点儿雨呢?还做什么干旱调研,问草产量干什么?”

娜日苏耐心地解释,气象部门的工作不仅仅是监测气温和降水,还关注农业生产,包括农田的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产量,以及牧草的监测评估。她还为牧民科普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原理和条件,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气象知识,指导生产生活。

近些年来,哪怕工作再繁忙,娜日苏每年都会抽出两到三周的时间深入乡村、深入生产一线。“在乡村振兴中,要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共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和繁荣发展。”娜日苏深有感触地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娜日苏的脚步更加坚定。

“绿”意铺满履职路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抓手,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深入推进“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点河湖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项重点工作。

对于多年从事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工作的娜日苏来说,她更希望在内蒙古全面现代化进程中有所作为,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政协履职为她发挥专长优势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2013年1月,娜日苏以一名少数民族界别政协委员的身份,第一次参加了呼和浩特市政协全体会议。

“成为政协委员后,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了一份担当,多了一个视角,更多了很多思考。”2023年,娜日苏成为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她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自小生活在草原上的娜日苏,很自然地把目光聚焦到民族地区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上。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草业正以蓬勃之势为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添“新”增绿,“粮仓”“肉库”“奶罐”“绒都”成为内蒙古四张亮眼名片。但是气候特别是极端高温、干旱等,对草原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巨大,基于此,自治区气象部门开展了牧业气象特色服务,自1979年起已连续开展45年。娜日苏基于20余年天然草场牧草长势监测、气候变化,特别是干旱对牧草生产的影响研究,就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提出的多件提案和决策信息,被地方党委政府采用。

深耕生态气象和牧业气象服务多年,娜日苏对相关领域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要更加突出内蒙古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加强对牧业旗县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建立更加完善、畅通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常态化联络机制,从而更好地凝聚全国气象工作者的智慧,为自治区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建立对口指导基层台站专家联盟机制,充分发挥各级高层次人才作用,进一步带动基层台站基础业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创新气象社会化服务职能,保障自治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高质量落地。”

多年的履职经历,让娜日苏认识到,想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带着问题调研,是我多年科研工作和政协履职养成的习惯,通过深入调研,问题越清楚,对策更聚焦,建言资政的含金量就会越高。”

2024年,娜日苏提交了《关于提升人工饲草气象保障服务,助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提案》等3件提案,以及《提高“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树木成活率的几点建议》等4篇社情民意信息。

“我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总觉得还能更好地建言献策,还要更加积极地发挥政协委员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双重作用,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力量。”娜日苏说。

在这片苍茫辽阔的土地上,娜日苏用她擅长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对各族人民、对蓝天碧水净土无限的爱与眷恋,她的笑容仿佛火红的石榴花,永远热情灿烂。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12月16日第6版)

信息来源:民盟中央微信公众平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