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言:“君子欲敏于行而讷于言。”

言行是为人处世的关键,而人在世间行走,要想生活顺遂,不仅要管住嘴,更要耐住性,守住心。

做人,能管住嘴是修养,能耐住性是教养,能守住心是智慧。

01

逢人管住嘴

有言道:“沉默是金,万言不如一默”

智者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刻保持沉默。

管不住嘴,往往会摔大跟头。

刘禹锡因写《陋室铭》而流芳百世。

其虽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却仕途不顺,一直未得朝廷重用。

他未能洞察朝政风云,屡次被贬。

而就在他被朝廷召回后,他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大意是:“当初贬谪我的人已经下台,我重回当年的位置,我才是赢家。”

祸起萧墙,就因这首诗,他再次被贬,从此郁郁不得志。

一个内心成熟的人,往往都明白,心高气傲的话不能随心所欲的说。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少说是一种修养,不说是一种智慧。

懂得约束自己的语言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的人。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少闲话,少恶言,才能生活顺遂,与人和睦。

管住嘴,谨言慎行,方可保平安,少灾难。

02

遇事耐住性

鬼谷子有言:“立志乃成事之基,沉稳乃做事之本。”

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更要有一颗沉稳的心。

晚清时有一副对联题为:“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遇到大事要平心静气,耐住性子,方能成为一代贤人。

千古完人王阳明曾遭遇一次重大变数。

正德十四年,风云突变,宁王朱宸濠悍然举兵反叛。在这紧要关头,王阳明置生死于度外,仅仅用了四十三天便将平定了叛乱。

然而,王阳明赫赫战功,赢来了赞誉,也引起了朝中非议。有人暗中诽谤他与宁王勾结,企图不轨大臣的非议也引来了明武宗的怀疑。

面对这场风波,王阳明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和从容。他深知,辩解只会加剧矛盾,置自己于危险之地。

于是,他自愿将宁王交予宦官张宁之手,并将所有功劳都归功到了明武宗的名下。

接着,他选择了明哲保身,悄然搬入了一座冷清的寺庙,不再过问朝中之事。

几年过后,王阳明的冷静和从容最终化解了这场风波。明武宗平息了怒气,王阳明也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化险为夷,并非一日之功,动心忍性,持之以恒,才能扭转乾坤。

人活一世,难免遇到各种情况,操之过急,往往适得其反。

学会气定神闲,沉下心,方可成大事。

耐住性子,不骄不躁,才是人生的赢家。

03

处世守住心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一心一意才能百举百捷,心如止水方能处世安顺。

南宋欧阳修为官时两袖清风,其同僚赵概却屡次为难他,处处挑刺。

欧阳修在遭贬谪后,有人建议赵概暗中发难。

然而,赵概并没有听从他人的话,见欧阳修落难,从未想过落井下石。

两人只是政见不同,他从未有过害人之心。

赵概拥有一片赤诚之心,冒着被贬的风险几次为欧阳修求情,感动了欧阳修,最终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正所谓"怀富贵则多忧,居贫贱则无虑。"

赵概在他人有难时能守住心灵的纯正,故能收获一片真诚的友谊。

真正强大的人总是能恪守初心,遵守本分,做好自己。

有一个老者曾被问道:“千万种景象都同时出现在眼前该怎么办?”

老者答:“非黑,也非白,红、蓝、青、紫都不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困扰,保持内心清明,一切自有答案。”

内心清明,是非纷扰与我无关。

人生在世,世事多艰,花花世界,心不为所动。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任凭世事变迁,顺境逆境,守住心,福报自然来。

人的一生,总是在经历中体悟,在磨练中成长,如此才能洞见真谛和幸福。

逢人管住嘴,咽下闲话,才能避灾祸。

遇事耐住性,稳住情绪,才能成大事。

处世守住心,不忘初心,才能走正道。

愿余生所走的路都是坦途,余生所遇之事皆为顺利,愿你喜乐,长安宁,多自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