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的许多艺术作品中,英雄人物都有自己趁手的兵器:关羽的青龙偃月、吕布的方天画戟、秦琼的金刚双锏……
而提起金箍棒,我们便会想到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箍棒先后总共有过四位主人,孙悟空甚至是其中最弱的一位。
那金箍棒的前三位主人都是谁呢?
一、太上老君:锻造神兵的道家始祖
“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路中煅。”
金箍棒的锻造者、同时也是第一位主人,便是太上老君。
与电视剧里蔫坏的白胡子老头儿不同。
神话体系中的太上老君是道家始祖,为道教“三清”之一,被尊称为“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与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到底谁更厉害”的争辩也一直是互联网上热度很高的话题。
太上老君的青牛坐骑和收服它时那句“我过函关化胡”其实都暗示了;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正是以骑青牛出函谷关的老子为原型。
相传春秋末年群雄并起,老子决意弃官归隐,在西行路上路过函谷关时,在关令的请求下留下了《道德经》。
东汉末年张道陵所创之道教正式尊老子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西游记》的神魔体系中,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神通广大,法宝无数。
《西游记》中的许多宝物似乎都能找到太上老君那里:
青牛精手里能收水火兵器的金刚镯、金角银角手里的紫金红葫芦、玉净瓶和幌金绳、铁扇公主手里的芭蕉扇……
就连主角孙悟空与猪八戒的金箍棒与九齿钉耙,都出自太上老君之手。
根据《西游记》原著中的描述,“如意金箍棒”的原材料是“陶熔铁”,是鸿蒙初创、天地初开时历经数千劫炼制的神铁。
太上老君得到神铁后亲自用八卦炉锻造,最终炼制成一根长棍,大小变化、伸缩自如;
并于棍身刻上名称和重量——“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至于太上老君为何要将神铁打造成这样,就不得不言及中华文明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大禹治水。
二、大禹:治水有功的人间领袖
“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
大概四千年前,在尧、舜统治时期,黄河流域爆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尧帝派鲧治水,鲧以“堵”为方法,治水九年不见成效,自己也消极怠工。
舜帝将鲧流放至死后,又任命其子禹接手治水重任。
禹临危受命,开渠引流,疏浚河道,带领百姓修水利、灌农田。
而在治水过程中,禹首先要做的便是考察山脉河流,走遍天下山川;
禹发现有的地方山口狭窄、汛期洪水常常在此处滞涩,有的地方河道淤积、水流缓慢造成一片汪洋。
在考察过程中,免不了要测量山高水深,一般的尺、绳在天地之间根本不够用。
为了帮助人间摆脱灾害,太上老君锻造了这样一个测量神器赠给禹,由此禹便成为了金箍棒的第二位主人。
禹凭借伸缩自如的金箍棒丈量天地山河,最终历时十三年终于将水患平息;
大禹也凭借治水有功被推举为下一任人间领袖。
此外,随着洪涝灾害泛滥,原本藏匿在水中的妖怪也开始肆虐人间;
大禹治水后,便将如意金箍棒插入东海中来压制妖魔鬼怪。
三、东海龙王:农业社会的神明
对于“如意金箍棒”,我们对它另一个名字也很熟悉“定海神针”。
其实在《西游记》原著中并没有出现这一名称,倒是多次出现“神珍”“神珍铁”。
此名正是大禹治水时所起,全名为“天河定底神珍铁”,也刚好揭示了金箍棒最初是丈量工具的本质。
随着禹将其插入东海(也有说是治水后流落东海),金箍棒便一直在东海龙宫中耸立着。
时间流逝,金箍棒在海底逐渐黯然失色,直到孙悟空的到来才重现光芒。
由此可见,在孙悟空得到金箍棒之前,东海龙王便是金箍棒的第三位主人。
与神仙之首太上老君和人君之圣禹相比,东海龙王似乎没有什么地位。
孙悟空可以从他那里轻而易举地抢走金箍棒,取经路上对他也是呼来喝去。
哪怕只是暂时保管金箍棒都觉得掉价。
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神魔小说中的东海龙王(甚至四海龙王)都是主角的注脚。
不过,龙王在民间的地位却非常高。
唐宋时期君主封龙王,龙王自此成了行云布雨、为人消暑解忧的神仙。
在看天吃饭的农业社会,百姓无不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唐宋至明清,从京师到乡野,龙王庙的香火一直延绵不断。
可以这么说,在百姓心中,龙王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孙悟空。
不过,也恰恰由于在百姓心中崇高的地位,处处供奉龙王却不见得处处供奉玉帝;
于是天庭对龙族进行打压,再加上龙族基数众多,于是便有了神魔传说中人见人欺的形象。
参考资料:《西游记》
《封神演义》
- 原创首发, 严禁搬运!搬运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