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石川河畔的文明之光

——写在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富平长春遗址入选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之际


朱黄堡遗址发掘现场

1月13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渭南市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和富平长春遗址两个项目成功入选。
人类从古至今,逐水而居,繁衍进化,形成不同程度和形态的文明。古老的石川河在流经今天富平这块土地时格外恩厚,数十万年间滋养了无数先民,哺育了诸多文明。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向世人揭示了石川河畔黄土层下丰富而久远的文化遗存。今天,本报记者带您走进两个项目现场,去探寻石川河畔的文明之光。


朱黄堡遗址远景

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

有力实证中国古人类文化连续发展演化历程


朱黄堡遗址发掘现场

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陕西中部、渭河北岸一级支流石川河流域(富平段)。2022年至202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渭南市博物馆、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在此发现了1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对其中的朱黄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是该区域首次发现和发掘旧石器时代遗址。


朱黄堡遗址出土的石核与石片

据了解,石川河右岸周家坡、庙沟等8处遗址的石制品主要埋藏于第三级阶地上覆的S6古土壤层至L1黄土层中,依据黄土-古土壤序列可知其年代在距今60余万年至3万年之间。石川河左岸4处遗址均位于第二级阶地部位,以朱黄堡遗址最具代表性,该遗址累计发掘900余平方米,发现3处古人类用火遗迹,出土2.6万余件石制品和500余件动物化石;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及光释光测年,可知其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绝对年代在距今30万年至4万年前后。另外,考古人员在该遗址群发掘出土了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小石片石器,并首次在渭北地区发现了原位埋藏的盘状石核、手斧等重要遗物。

“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初步搭建起了渭北黄土高原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区长达60余万年的完整旧石器文化发展演变序列。尤其是在处于现代人起源阶段的朱黄堡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2万余件石制品、几处用火的遗迹以及大量的动物化石,有力地实证了中国古人类文化的连续发展演化历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学者王幼平说。


长春遗址航拍图

富平长春遗址

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政治格局提供新资料

长春遗址位于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长春村,是石川河流域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的西周聚落。从2022年10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博物馆、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对遗址内部分被盗西周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24年,为进一步弄清遗址范围、聚落结构及墓地分布等,开展了系统性调查、大规模勘探和发掘工作。通过调查,初步廓清了遗址的聚落是由居址区和大型公共墓地两部分组成,西南临石川河河滩,东北以自然冲沟为界,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长春遗址墓地局部发掘俯瞰图

公共墓地位于遗址东北部地势最高的区域,已探明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超过3000座。根据墓地区域的空白地带可将墓地分为南、北两个墓区。目前,已发掘揭露西周墓葬70余座、车马坑5座。墓地内墓葬按形制规模可分为4类,共探明9座“甲”字形大墓,集中分布在墓地北区最北部,与中、小型墓之间无明显界限。车马坑数量较多。墓葬内出土铜器、玉器、石器、海贝等器物。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特征可以判断,墓地应是一处以姬姓周人族群为主体的公共墓地,年代集中在西周晚期。


长春遗址出土的陶范

居址区位于墓地西南,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文物除日用陶器、石器、骨角牙蚌质器物外,还有铜刀、铜刻刀、卜骨、骨甲片、石玦等特殊文物。特别是发现了与铸铜相关的陶范、炉壁等文物,以及与制陶相关集中分布的陶窑、与制骨相关的骨角废料等遗存,这些性质明确的遗迹或文物为揭示居址区手工作坊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居址区内还存在墓葬与灰坑相互打破的“居葬合一”现象。根据遗迹间层位关系和出土陶器形制特征判断,遗址至迟在西周中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至西周晚期。


长春遗址居址区发掘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介绍,长春遗址的聚落规模大,遗存内涵丰富,居址区已揭露出土有大型沟渠以及各类手工业相关遗存。大型公共墓地墓葬数量庞大,是除沣西张家坡外探明西周墓葬数量最多的一处墓地。初步判断该遗址为西周时期王畿东部一处重要的采邑性聚落,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政治格局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长春遗址墓葬

出土的铜车马器


(图片均由景玉薇 王煜凡 摄)


来源丨渭南日报

记者丨 冯战武 吕佳 姚二曼

编辑丨任瑞

初审丨徐磊

终审丨夏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