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深夜,朱安见鲁迅在工作,就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到鲁迅的肩膀上,轻声说:“早点休息吧,别熬坏了身体……”哪知,鲁迅竟直接将笔摔在地上,愤怒地说:“谁允许你进我房间的……”

还有一次朱安进鲁迅的书房,看见他正在读书,便好奇地询问了两句,鲁迅随后应答,提到了日本的有名小吃,为了附和“大先生”便也低声应承:“是的,我也吃过。”鲁迅回眸看了朱安几眼,颇为嫌恶,便不再同她讲话。

作为鲁迅最著名的“遗物”,朱安这个寂寞的女子,从25岁开始就被捆绑在鲁迅身边,挣脱不掉,无处言说。

以上两个片段,是街头巷尾传说最多的故事,以此证明鲁迅同朱安女士的差距,并说明二人无爱婚姻的悲哀,但笔者落笔之时并未在已读过的一些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找到类似的记载,所以不确定真伪,但想着鲁迅先生绝不至于如此。

朱安出生在商贾之家,家境殷实,自幼玩乐并不受局限。他的家族虽从商却也出了举人和读书人,亦是个书香世家。然而,作为这样家族的女孩子是没有机会,也绝没资格进书房的,读书上进的事属于她的弟弟。

唯一属于朱安的是幼年忍着剧痛缠裹的小脚。



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朱安是典型的旧式女子,三从四德,从父,从夫,目不识丁,缠足裹脚......因她生得并不端庄貌美,大抵这个缘故所以老大了没嫁出去。

那时,周家也就是鲁迅的家族正处于衰败期,21岁的朱安又成了“老大姑娘”,在媒人的三寸不烂之舌的撺掇下,便将她和鲁迅牵连在了一起。如果不是嫁给走下坡路的周家,以朱安当时的年龄和情形多半是当不了正妻了。

想着周家虽然落魄,但好歹是有些名声的,两家也就欢喜地定下了。这桩婚姻没经过两个当事人的意见,无论是朱安女士还是鲁迅先生,都不过是封建制度的牵丝木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就了朱安寂寞孤苦的一生。

议婚这事提了早,但二人成婚却晚一些。1901年,本来定下婚礼的日子,但鲁迅那时拿到了奖学金要去日本留学,朱家或许想着女婿有了出息,于他们的脸面上也有些光彩,便没有异议,由着拖延了下去。

1906年,着急的是朱家人,毕竟朱安的岁数不小了,且鲁迅接受了新思想,也产生了许多令人“恐惧”的变化,那时的人们对于新文化还是警惕和惶恐的,担心鲁迅这样的洋气生活越发的不能接受朱安了。

鲁迅曾对婚事提出过两个要求,一个是要求朱安放脚,一个是要她进学堂。可她这个岁数,无论哪一样都来不及了,朱家也做不到。

朱家便有些担心鲁迅的态度,常同鲁迅的母亲商议。

1906年,周家给在外求学的鲁迅写了一封书信,其实是以母亲生病为由将他骗回来。婚礼早就备好了,新郎便被这样诓骗着和一个陌生的女子结为连理。

据说鲁迅在新婚夜搬去了书房痛哭了一宿,从此都是和朱安分居的状态。

鲁迅后来对这桩婚姻回忆时也曾说: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们老得少的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在鲁迅先生看来,他和朱安都是封建的受害者,他的痛苦并不能归罪于朱安,只好两个人都沦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者,成全了这笔旧账。



因此,鲁迅是惋惜朱安女士,并体谅她的,并非嫌恶也没有憎恨。

也许有人说那既然不爱,后期又同许广平生活,为何不放朱安自由呢?

朱安长得不好看,穿着打扮也都是旧式女子的样子,被贯彻了二十多年的封建思想很难一时扭转。那时候,女子被送回家,那不是离婚,不是解除婚约,那叫被休。

原就是老姑娘了,又无缘无故被休,在当地要怎么活下去,要背负着什么,可想而知。

鲁迅先生不肯因自己的缘故,害了朱安,所以,他便同朱安相敬如宾的相处着,只是苦她白白担了个妻子虚名。

朱安曾经试图劝鲁迅那些,她觉得妾如果能有个一儿半女,她老了也会有人祭奠,然,这个想法被鲁迅先生怒斥。

1923年的不平凡的一天,鲁迅兄弟二人闹掰,分了家。朱安不能再住在周作人的家中,鲁迅想到如果将她送回娘家,日子定然不好过,思前想后便同朱安一同搬去了新住址。

这对于朱安来说是一次关系的转变,她似乎感觉到“大先生”同自己更近了,因为那时房间小,她的卧室便也做了鲁迅的书房。可后来的事情,她渐渐明白了,她如同蜗牛一般地努力向上爬,以为总有爬出头的日子,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1925年,鲁迅结识了许广平,二人曾经因朱安的存在讨论过几次。许广平觉得哪怕是“抛弃”也得妥善地安置好,不能令朱安无着落。



鲁迅认为朱安是母亲给的礼物,理应好好供着,爱情是没有的,但出于种种无论如何不能休妻。他认为女性习惯了为旧制度做牺牲,可能是怕她想不开这种事。

鲁迅和许广平生了孩子的消息传到了朱安的耳朵里,她竟意外地很高兴。

她便一直留在鲁迅母亲身边照顾,老太太病逝后,将原本自己每个月15元的生活费留给她,不过也是捉襟见肘。

鲁迅去世后,她靠着房租也无法过活,有人劝她将鲁迅的书稿卖掉,但很快被各方制止。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试图接济她,但都被她拒绝了。

她心里明白她的“大先生”同这个弟弟不是一路人,绝不会同意。

本也不宽裕的许广平每个月给朱安汇去生活费,她便接受了,也很感恩,常对人说:“许小姐待我好,她懂我的想法。”

1947年,69岁的朱安凄苦的去世,没有如愿以偿的葬在鲁迅墓旁。

后来,鲁迅的好友在编写鲁迅年谱中,想要隐去鲁迅先生这段婚史,或者以朱女士三个字草草盖过,并修饰为鲁迅同许广平“以爱情结合,成为伴侣”。

但许广平坦荡的给对方做了回信,认为绝不要这样,改为民国十六年,与许广平女士同居。并在许广平的个人笔下,将朱安这位寂寞的女性记录了下来,她没有以“朱女士”代替,而是写道:“鲁迅原有一位夫人朱氏,名安。”

第一个在作品中为朱安留下姓名的,是许广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